2024-09-27 19:27:1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袁思杰 张伟泽 香港报道
垂直农业也许是近几十年来农业发展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受全球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在全封闭式环境中种植作物的垂直农业应运而生。
来自中国香港的谭嗣籇就是垂直农业领域中一个先行者。他在2013年创立了垂直农业科技公司Farm66(绿芝园),结合“节能LED光波种植”和“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等技术,实现了室内农业种植中各种作物的产量增加和收成时间缩短。近期,他还将这些在香港工业大厦中种植的经验和系统设计,集成到了一个个集装箱内,出口到了海外不同国家和地区。
香港是一个拥有超过750万人口的城市,农业空间有限,有超过90%的食物,尤其是蔬菜等新鲜农产品供应几乎依赖进口。针对城市土地供应紧张的难题,谭嗣籇期望以科技赋能革新传统农业,并将公司在香港的发展经验通过种植模块的方式输出到世界上有需要的城市。
“我们公司的角色有点特别,有些投资者会觉得我们不像传统定义上的农民。但是,科技领域的投资人又觉得我们不太像科技人。”Farm66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谭嗣籇在专访中对记者表示。“按照我们自己的定义,Farm66是将传统农业的智慧与科技结合了起来。传统农业在科技应用方面比较缺乏,但是做科技的又不知道怎么做农业。其实,我们就是做了一个桥梁,连接农业和科技。”
传统农业种植一般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但是在Farm66的农场内却鲜见工作人员,因为公司自家研发出了一套系统,可以实现实时收集及分析各项数据,包括温度、水质、LED灯光等,为农作物提供最佳生长环境。从投入种子一刻起,到灌溉、施肥、灭虫、监测等的自动化,Farm66研发了一整套成熟的解决方案。
在这家看似“农民”创立的香港初创公司背后,是创始人在农业科技领域十多年的深耕和坚持。
创业十年,初心未改
多年前,早在谭嗣籇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攻读室内设计学士学位时,一颗想做农业的“种子”已经埋下。求学期间,谭嗣籇趁着暑假到大学农业部任兼职一年多,对当地农业自动化深有感触:“有一点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美国这么大块的农田都不需要大量人力去种植呢?”
由此,谭嗣籇逐渐对农业科技产生兴趣。1997年从美国毕业回香港后,谭嗣籇继续在理工大学攻读可持续城市发展(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专业硕士,毕业论文主题也是关于如何借助垂直农业来活化工厦。
毕业后,谭嗣籇终于能将论文付诸实践:在观塘租用了一个约185平方米旧厂房,研发室内种植,包括LED光谱种植技术。
垂直农业相较于传统农业有何优点?谭嗣籇认为,相较于传统的农田种植,室内种植可以避免极端天气对蔬菜产能的影响,同时室内全环境的检测系统也能实时监控作物生长情况,遥控调节温度、湿度等指标,让农业生产更为精细化;另一方面,在城市室内种植也可以减少蔬菜运输的损耗以及成本,同时就近种植也能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
“在大部分人都还没有开始做室内种植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在那里试验光谱种植、‘鱼菜共生’、有机和多层式的种植方法,希望让室内种植更加可控,更加高效,更加适合城市耕作。”谭嗣籇表示。
其中,Farm66研发的“鱼菜共生”模式结合了水耕栽培和水产养殖,作物可以从水中提取养分来生长和清洁鱼类生活的水环境,形成天然环保循环系统,减少肥料和水的使用量并减少废物产生。
随着垂直农业模式的推广,大城市的室内农场数量也在增加。面对市场竞争,谭嗣籇认为公司的技术护城河在于多年来研发的系统和研究数据:“有人会问,会不会有人抄袭你们的系统?但是,他们的系统可能是买回来的,或者从我们这里采购的。这些公司并没做多方面的研究。”
谭嗣籇指出,在过去十年,Farm66在不同作物的种植研究收集了大量数据。他举例,Farm66就曾将一片本来很小的罗勒叶,种到像脸一样大的破纪录尺寸。这些数据让Farm66面对新的竞争者时,可以建立更满足客户需求、获得客户信赖的系统。
第一桶金
1999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环境卫生学及微生物学名誉退休教授迪克森·戴斯波米尔称,垂直农场不仅能解决未来的粮食短缺问题,还可以阻止全球变暖,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生活水平,改变人类获取食物和处理废弃物的方式。
根据咨询公司财富商业洞察的报告,2023年全球垂直农业市场规模为57亿美元。预计该市场将从2024年的69.2亿美元增长到2032年的501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28.1%。
但在2014年,垂直农业市场仍是个新鲜事。今年恰逢Farm66创立10周年,回想起当初创业时候的艰辛,谭嗣籇感慨不已:“刚开始创业的那段时间是比较困难的。第一,没人理解我在做什么。那时候我在工厦里做研究,警察从窗口看到里面的LED灯会疑惑,甚至会来查牌照,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在创业初期,谭嗣籇还是遇到不少困难。“我们当时在自身定位以及业务模式上仍然不清晰。” 谭嗣豪说。
起初,Farm66主要以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商业的零售模式(B2C)为主,但零售的销量只能是杯水车薪。直到2015年获得香港高端超市city'super的固定订单后,Farm66才获得了长期支持,得以继续坚持。
到了2017年,Farm66在阿里巴巴创业者基金、数码港及香港科技园合办的创业比赛中胜出,成为公司发展的转折点。Farm66在比赛后获得了一笔100万美元天使投资,让公司可以进驻科技园和数码港继续进行研究。同时,创业比赛所带来的媒体曝光也让其产品打开销路。
在此之后,Farm66在ESG领域屡屡获奖,包括中国银行环保领先奖。2021年,公司还被收录进了《福布斯》亚太区值得关注的100家小微企业榜单。
据介绍,Farm66仍处于A轮融资的第二阶段,此前已筹集了超过4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机构包括阿里巴巴创业者基金和香港著名科技风险投资公司ParticleX。
谭嗣籇指出,虽然包括阿里巴巴、香港数码港、信和集团等机构投资了Farm66,但这些资金只占公司约3%至4%的股份。
对于一家成立超过10年的科技初创公司,Farm66的融资步伐是相对谨慎和缓慢的。对此,谭嗣籇解释:“我们很少大规模融资,让大机构占据我们的大额股份和控制权,因为我们希望将研究控制权把握在自己手中。”
如今,Farm66的商业模式逐渐清晰,形成了农产品、平台即服务以及种植设备方案顾问服务这三种主要的营收方式。谭嗣籇介绍,公司目前70%至80%的收益来自于系统设计。
凭借多年的室内种植技术积累沉淀,Farm66还以集装箱形式的模块设计了可定制化的种植系统,共有六种不同的系统,包括种植蔬菜类、中餐类,也有种植高位植物类,比如番茄类或者香草类,另外有种植菇类、种植牧草类,鱼菜共生类,以满足不同地区的客户需求。
Farm66希望其模块化的机动种植仓能够实现农业科技5.0,即机械自动化、电脑监控化、数据云端化、精准智慧化、模组城农化。
以其中一个12米长、标准集装箱大小的自动化种植模块系统为例,公司资料显示其可实现6930棵作物的可种植数量,预计每个月能生产1039公斤的作物,每日约合250盒沙拉菜的供给。
探索“出海”新路径
Farm66的产品虽然在香港落地,但香港的市场并不能满足公司的发展需求,向海外市场发展就成为公司重要的工作之一。在香港特区政府的帮助下,谭嗣籇多次赴海外参展以拓展市场。
“很多国家与香港的文化差异较大,对我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经历。”谭嗣籇分享道。他表示,其中在迪拜就有一个客户在与其合作之前要求他从14000英尺的高空跳下来,以测试他的胆量。等到他落地之后,那个客户就马上与其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与文化差异相伴而来的,是不同国家客户的需求差异。“每一个国家都有很多不同,包括在资金流和投资方面的态度,和他们想种的东西都不同。我们在国际推广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根据当地人们的想法和需求,提供最好的方案给客户。” 谭嗣籇说。
今年,Farm66在海外收到超过100个订单,业务覆盖日本、阿联酋、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等市场,预计收入750万美元。
“马来西亚有一家公司和我们签订了合同,要生产50个货柜的辣椒。至于日本市场,我们会继续为客户种植芥末。中东国家也有很多这样的市场需求,因为他们需要种植哈密瓜、松茸、沙拉菜等作物。”谭嗣籇表示。
“这些国家大部分都处于极端天气的城市或地区,他们很想得到一些新的农业生产方案,那么我们的室内流动式货柜农场就很适合他们。” 谭嗣籇称。
随着订单数的增加,生产便成为了Farm66要解决的下一个难题。“我们的订单数量不少,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有没有能力和足够现金流去实现生产运作,将我们农业科技的技术和城市耕作模块带到海外和内地市场。”
于是,Farm66开始向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寻找生产基地。谭嗣籇认为,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生产就能够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而香港本身的国际贸易便利,且资金流动便捷,生产的产品可以通过香港销售,形成互补。最终,Farm66选择在东莞虎门建立了3000平方米的第一期生产基地,将铺设10至20条生产线,基地预计每年可生产100个集装箱。
除了成本之外,成熟的供应链也是谭嗣豪考虑的重点。“这里汇聚很多制造业厂房以及机械制造商,我们在技术上得到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我们在内地购买设备仅需1天时间就能到达,制造业配套的完善为我们的生产研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谭嗣籇说。
随着全球变暖,世界各地极端性天气逐渐增多,农业收成不可避免会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谭嗣籇希望未来有一天,小区的每家每户都可以种植自己的“货柜农场”。这些种植系统可以是一个小区共享,每个住户像信箱一样拥有一个空间,亦可像冰箱一样放在每个住户家里。
“通过大数据,小区的住户只需要通过手机就能看到植物的实时生长情况,等差不多成熟的时候,按一下按钮就可以自动收割了。”他说。
总策划:于晓娜
监制:朱丽娜
导演:朱景辉
记者:袁思杰 张伟泽
剪辑:肖航
设计:陈珊 郑嘉琪 李基礼
新媒体统筹:丁青云 曾静娇 刘巷
审校:强燕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国际传播中心 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