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端牢中国饭碗,良种是关键。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湖南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种业是基础,也是突破口。
邹学校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对于种质资源保护、种业科技创新、新品种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分别作出了全面深入的部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种源安全和种业振兴,叮嘱“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当前,我国粮油作物、畜牧水产、园艺等种业领域,存在核心种源受制于人的隐患;现代生物育种与智能育种方面的许多核心专利主要控制在欧美发达国家及其跨国种业巨头手中,存在被“卡脖子”风险。全球种业已进入新一轮科技革命,种业科技创新竞争日益激烈。种质资源演化规律研究、基因组学等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生物育种、智能育种技术深度融合、蓬勃发展,为种业颠覆性、引领性、前沿性关键技术创新奠定基础。与西方种业强国相比,我国在创新机制、平台建设、前沿研究等方面相对滞后,种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存在诸多挑战。
湖南种业产业国内领先,产业支撑体系健全,在打好种业翻身仗中理应担当作为、奋勇争先。湖南是鱼米之乡、农业大省,自古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粮食、油料、棉花、生猪等主要农产品享誉全国,还是有名的茶乡、桔乡。水稻、玉米、杂交谷子、辣椒等商业化育种规模及水平国内第一,全省种子企业400余家,其中3A级种子企业24家,占全国总数的20.5%;隆平高科名列中国种业首位、世界种业八强;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等企业的商业化育种、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种业关键共性技术服务能力国内领先。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湖南得天独厚的育种环境和人才资源优势。
气候条件独特。湖南四季分明,不同时期温差大,大多数时候湿度高,或炎热难当,或寒气逼人,有利于农作物品种抗病抗逆性筛选。因此,在植物育种界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观点,凡是在湖南表现好的品种,在中国其他地方都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在其他地方表现好的品种,在湖南不一定表现好,大家公认湖南是我国开展抗性育种创新的“黄金宝地”。
人才科研优势突出。湖南聚集了以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及官春云、印遇龙、刘少军、刘仲华、柏连阳、吴义强、单扬等8位院士为代表的4000多位种业科研人员。拥有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等一批生物种业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有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木本油料资源利用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种业研发创新平台。
种业资源库丰富。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3万余份;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湖南分库建设项目落户长沙并启动建设;湖南拥有全球资源最多的辣椒种质库和首个油茶国家级资源库、油桐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红花檵木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国家杨树种质资源库,建有国家级地方猪资源场5个、国家级保护区1个。
湖南地处中部,地形地貌为“七山二水一分田”,是典型的山区省。从种业安全的角度来看,湖南建设国家种业创新高地区位优势明显。同时,已有的种业资源、人才及科研基础,为打造世界领先种业创新高地创造了更为关键的条件。下一步,应该立足种业,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更加充足的源头活水。
地里寻宝,搜集、保存、鉴定、评价、利用好经过湖南环境考验过的优质种苗。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著名柑橘学家邓秀新院士认为,农作物一般都是顺境出产量,逆境出品质。农作物在顺境中以原生代谢为主,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积累,在逆境中以次生代谢为主。次生代谢中会产生许多有利于人体身心健康的物质。一些有独特医疗价值的名贵中药材,都生长深山老林悬崖峭壁的石缝中或人迹罕至的雪域高原,经过无数次生代谢,才成为疗效显著的名贵药材。也由此,湖南这片土地上进化产生了许多名优农产品,如黄金茶、樟树港辣椒、江永香芋等。湘西保靖黄金茶,从养在深山人未识,到“一两黄金一两茶”,就经过了种源搜集、保存、鉴定等流程,成为规模种植的优质茶叶品种,目前,全省黄金茶种植规模已近百万亩,综合产值达百亿元。
湖南是农业大省,农作物十分丰富,在几千年的农耕历史中,经过长期的自然筛选和人工选择,形成了大量的抗生物胁迫和抗非生物胁迫的传统抗性地方品种,湖南被我国育种界公认为进化农作物抗原材料最多的地区之一。不断从田间地头、高山斜坡、河岸塘底发掘良种,从水稻、辣椒、茶叶等优势种业品种,拓展到全类别,可以为产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种业保障。
让优质种苗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带旺农产品产业发展。岳麓山实验室是湖南省推进种业创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标志性工程,应该高标准推进,改进科研条件,投入世界一流水平的仪器设备,建设好公共服务平台,更好地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作出湖南贡献;以院士工作室为抓手,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目前湖南已经形成了一个农业院士引领一个产业的良好局面:湖南省水稻研究所育成了湘早籼、超泰米及湘晚籼等优质稻系列品种,成为湖南省及长江中游稻区的主栽品种;辣椒选育品种累计推广面积约1.7亿亩;湘云鲫2号等三倍体鱼已在全国28个省市推广养殖,生产优质苗种60亿尾……水稻、辣椒、渔业、油菜等产业遍地开花,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基于优势,还应该充分挖掘产业潜力,助力地方做好“土特产”文章,最大程度缩短实验室到田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延伸产业长度,做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文章。
向前沿科技进发,向种业企业要效益。不断提高分子育种的技术水平,并进行推广应用。用好大数据智能育种等研究手段,着力促进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和重大战略性品种培育与产业化,打造分子育种、大数据智能育种共性技术研发共享区、种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重大战略品种培育与产业化区;支持和鼓励种业企业规模化发展,形成工厂化的工作流程,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在世界排名前十位的种业公司中,美国企业占比不小。剖析美国种业经历的深刻变化与转型,与大型跨国公司进军种业密不可分,不断扩大的市场、显著提升的销量、越来越充裕的研发资金,为美国种业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植规模化的种业公司,才有望实现育苗、筛选、试种、推广、应用等流程的项目化,切实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农业的前景在科技,科技的核心在人才。做好人才的梯度培养,形成院士—领军人才—青年科研人才相互接续的人才链条。作为农业大省,湖南正因为具备一批年富力强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业院士,形成了较为突出的农业科研比较优势。未来,需要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发掘人才、鼓励人才,向种源研究进军。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的农业成果推广技术人员。优良的种源,实现从产品到商品的跃升,从个体到产业的集聚,需要解决规模化种植中各式各样的具体问题。目前来看,凡是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得好的地方,都有一批专业的持续服务基层的技术团队指导,提高这支队伍的待遇,优化其工作环境,拓展其职业前景,对于农业成果转化、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农业科研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农业科技创新绝非平地起高楼,实验室的课题永远来自田间地头,研究的科研成果最终也需要回到田间地头,尤其应该落实完善合理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尊重农业科技规律,解决“一把尺子量到底”的问题。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