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江西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扛稳“米袋子” 拎好“菜篮子” 鼓起“钱袋子”
    31
    0

      谢 茹

      鄱阳湖畔,南昌县蒋巷镇的万亩智慧稻田禾苗青翠;赣南山区,宁都县法沙村山坡上蔬菜大棚鳞次栉比;赣江上游,上犹县龙田村的大山里,改造后的老油茶树吐出新芽……扛稳“米袋子”,拎好“菜篮子”,鼓起“钱袋子”,赣鄱大地的山水林田处处生机勃勃。

      江西山多地少,“六山一水二分田”,农业资源并不富裕。然而,这里却以全国2.13%的耕地面积产出全国3.21%的粮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省份之一。全省油菜种植面积居全国第四位,蔬菜年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成绩背后源自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生动实践。江西强化政策供给,努力突破资源瓶颈,因地制宜优结构、拓空间,使农业生产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探索破解农业资源约束、保障粮食安全的农业现代化新实践。

      统筹“粮”与“经”,宜粮则粮、宜经则经,特色产业向优势区集聚

      尽管江西粮食产量连续11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但资源约束越来越紧,粮食怎么保?结构怎么调?

      以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系统谋划,江西坚持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按照“十四五”规划,鄱阳湖平原等“三区一片”为优势产粮区,占全省粮食总产90%以上;九江市、吉安市等油菜主产区,占全省油菜总产80%以上;赣州市、上饶市等蔬菜产区,总产量稳定在全省70%左右……特色农业加快向适宜区集中、向优势区集聚。

      规划从纸上落到田间,政策是“指挥棒”。

      食物安全的基础是粮食安全。稳粮强基础,江西制定“1+13”政策体系,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探索“以田养田”资金筹措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发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累计建成2916万亩高标准农田,占到全省耕地的71.7%。

      农田升级,低产田变丰收田。鄱阳县乐丰镇茨山村种粮大户罗贤权就是受益者:“小田并大田,农机撒欢跑,‘双抢’不再犯难了,300多亩‘单季稻’全改了‘双季稻’。”随着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深入推进,鄱阳粮仓的实力更强了。放眼整个江西,去年早稻单产增量居全国第一,粮食总产量达439.7亿斤,扛稳了粮食大省责任。

      不只是粮食,作为全国油菜主产区,江西统筹油菜综合性扶持措施,加大资金补贴,良种、良法、良机、良制协同发力,深挖增产潜力。庐山市温泉镇黄领种植家庭农场种植户唐照林说:“技术有指导,种植有补贴,今年我种的是‘赣油杂8号’,早播加上密植,预计亩产增加30%。”

      节约集约用地,江西因地制宜推出“设施上山”“一棚多用”等做法,在适宜区发展壮大蔬菜产业。永丰县设置专项资金、攥紧种业“芯片”、引进龙头企业,蔬菜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到16万亩,年产值超20亿元。金溪县的丘陵山区“长”出3.65万亩蔬菜基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宁都县,建起257个蔬菜基地,年产蔬菜3.5万吨,荒山变成了“金山”。

      实践证明,树立和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打开了思路,拓展了边界,既向耕地要粮食,又向国土空间要食物,从山下到山上科学合理布局,避免了“与粮争地”,丰富了食物供给来源,实现更高水平上的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

      兼顾“量”与“质”,让土特产优起来,乡亲们腰包鼓起来

      产业布局优化了,“怎么种地”问题摆在面前。

      顺应食物消费“吃得好”“吃得健康”新变化,江西强化市场这个“信号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缺什么种什么,倒逼农业生产方式变革。

      把优质产品调上来,科技赋能是关键。江西向农业科技要效益,建设水稻、蔬菜等2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深入实施“赣种强芯”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打造11个省级农业科技综合体。目前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03%,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科技化、智能化不断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从靠手感变成靠遥感,现在种地数据说了算。”南昌县蒋巷镇大田农社基地负责人李科明坦言,有了智慧监测设备,26个人就能管理上万亩农田,化肥用量减少10%,产量却提高10%,种地科学又高效。

      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农业产业化是重要途径。江西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强龙头、提品质、打品牌,抓好“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实施“品牌强农”提升行动,深入推进“赣鄱正品”全域品牌创建,大力培育壮大稻米、油料、果蔬、畜牧、水产等千亿级主导产业,让更多“土特产”优起来。

      在金农米业,一粒米变身10多款产品,从大米到籼米淀粉、大米蛋白粉、大米蛋白肽,身价翻着跟头涨。在上饶市广丰区,一颗颗马家柚经过无菌灌装、低温冷萃,成了“杨枝甘露”等网红产品,小柚子“长”成30亿元大产业。在抚州市荣山镇,千年灯芯草变成“金元宝”,占据了全国原料市场的90%……按比较优势布局,按市场需求开发,一家家智慧农场、一条条生产线、一个个知名品牌,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越来越多的“赣字号”在市场“圈粉”。

      大农业不能落下小农户。农民是上游,合作社是中游,工厂是下游,江西强化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鄱阳县培育150家农业龙头企业,直接带动10万余户农户增收。赣州市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让富硒产业成为富民产业……全省7.9万家农民合作社,带动更多农民搭上现代农业“快车”,拓宽了增收渠道。

      实践证明,以市场化、产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不仅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解决“谁来种地”“谁来提供食物”的现实路径。

      协调生产与生态,以发展“含绿量”提升产业“含金量”

      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向山水林田湖要食物,不能无度索取、竭泽而渔,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以发展“含绿量”提升产业“含金量”。

      守住农业绿色本色。江西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入推进省部共建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达6457个,居全国第四位。赣州市大余县康万家稻虾种养基地,通过“早虾+双季稻”模式,实现“一地三收”,基地负责人黄霖说:“清水养虾,虾吃虫子,粪便还田,生态种养循环,肥药用得少了,亩均产值超过6000元。”

      守好宝贵的生态资源。63.35%的森林覆盖率、1.56亿亩的林地,是江西发展林下经济、向广袤森林要食物的最大底气。从林业产业入手,江西先后出台油茶、毛竹等扶持政策,对52个重点森林药材品种进行补助,为林农量身定制“油茶贷”,提出林下经济发展“三千亿工程”,让种植经营者有收益,让加工企业有效益。

      拓展农业生产空间,不是盲目挖山围堰,而是走好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的绿色发展之路。江西全面摸清资源家底,科学精准选地,坚持环境治理、水土保持和低丘缓坡开发同步推进,同时注重科学集约,实施连片开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好生态也是生产力。遂川县林药结合,以短养长,发展各类林下经济经营面积13.3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达6.25亿元。武宁县林下养蜂让农民收获“甜蜜事业”,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去年,江西省林下经济实现综合产值1836.5亿元,同比增长12.7%,规模和产值均居全国前列。

      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不再止于耕种收,田野里“长”出新产业。江西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开发森林食品,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一条条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精品景点线,串珠成线,让越来越多的乡亲们吃上了“生态饭”。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新征程上,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蕴含着很强的时代价值,充分利用好资源禀赋优势,不断拓展农业的内涵和外延,提升现代化大农业的供给能力和产业韧性,我们的饭碗定能端得更稳、成色更足。


    0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