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绿了坡地 红了柿园——陕西富平治理水土流失
    36
    0

      新华社西安6月23日电(记者张京品 郑昕 张晨俊)夏至已过,陕西关中平原骄阳似火。车辆驶过公路两侧高低错落的麦田与柿园,海拔不断爬升的同时,绿意也从眼前伸展到远方的山坡。

      “来尝尝咱的冰淇淋柿子。”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三河村党支部书记莫代武说着打开一个塑料盒。记者将圆滚滚、黄澄澄的冰柿放进嘴里,暑气顿时被驱走了一半。

      “冰柿相比传统柿饼水分更大、糖分略少,很受现在年轻人的喜欢,连着两年在五六月份上市,每次都销售一空。”莫代武说。

      富平柿子制成的柿饼个儿大、口感润、味香甜,是远近闻名的舌尖美味。“过去地少,这儿种一棵,那儿种一棵,没有像样的规模。”莫代武告诉记者,像三河村一样位于富平县北部山前洪积扇区域的不少村庄,往前数十年虽说也是柿子的传统产区,但至多是在房前屋后零散种植。

      “坡地的面积不小,但很贫瘠,不具备灌溉条件,水土流失严重,种啥都不行。”55岁的庄里镇杨家村农民杨争川现在还清楚记得,过去荒山上雨水裹挟着泥沙奔涌的场景。

      2012年起,包括杨家村在内的庄里镇杨家片区陆续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不仅为荒坡披上了绿色,减少了自然灾害,也让农民种粮、栽柿树有了更大空间。

      “光是这一个片区就栽植了5500多亩柿园,把生态漏洞变成了绿色屏障。”富平县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主任周琪介绍,十余年来,富平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3.76平方公里,全县水土保持率达到89.76%。

      在富平县桥山南麓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山西村片区,漫山遍野是半圆形或月牙形的树坑,放眼望去状似鱼鳞,形成一个又一个的“鱼鳞坑”。坑内蓄水,再去种树,成活率大大提高,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受益于此,杨争川经营的五六亩柿园,逐渐扩大到了4000多亩,成了全县数得上的柿子种植大户。

      “总产量上来了,就得给柿子找销路。”杨家村党支部书记乔彬彬说。2012年,本来兼职开网店卖自家柿饼的他回乡带领村民搞起了柿子电商。如今,在杨家村的新农人柿子产业园里,从智能分拣、晾晒车间到冷库、直播间,从传统柿饼到柿子醋、柿子酒等新产品一应俱全,成了全县数得上的柿子收储、加工和销售的集散中心。

      据了解,富平全县柿树种植面积36万余亩中,水土保持治理面积就占了三分之一。有了规模,火红的柿子显现出更大的“含金量”。

      目前,富平县年产鲜柿28万吨、柿饼7万吨,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65亿元。全县直接从事柿子产业的就有13万人,超过20万人“镶嵌”在柿子产业链上,带动群众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

      “生态环境好了,发展路子宽了,年轻人愿意回来了。”乔彬彬说,截至去年年底,村里的“归雁”已有200多人,在柿子种植、产品加工、直播带货等各个环节施展才华。

      “我最近还在面试、培训不少返乡青年。到了今年秋天柿子成熟时,柿园里一定会更加红火。”乔彬彬说。


    0
    收藏
    点击回复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