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收藏
    X
    创意策展,找准文化的“打开方式”(艺坛走笔)
    20
    0

      在首都博物馆“文物的时空漫游”展览上,观众轻轻隔空撩动手臂,屏幕里的纱帘即被缓缓掀起,“万工轿”上熠熠闪烁的珠光映入眼帘,让人仿佛看到了珠翠满头将要出嫁的姑娘。这段互动影像中的“主角”——浙江宁波朱金木雕花轿“万工轿”,是清末文物,犹如微型宫殿,可谓现存工艺最繁复的花轿。跟随数字艺术作品,观众开启了一场时空穿越之旅。近年来,策展形式不断创新,不少展览用时代眼光发现传统文化的更多“打开方式”,使其不再仅仅是展示载体,更成为启发人们思考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平台。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文化的展示迎来跨媒介创新的机遇。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交互,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零距离亲近传统文化。比如故宫博物院打造的“数字多宝阁”,利用高精度的三维数据详实展示文物的细节和全貌。观者可以在“云端”进行360度“把赏”,将文物自由放大、翻转,细腻纹理也可一览无余,真正是“一眼万年”。借助增强现实技术(AR)体验传统民俗盛会、通过体感设备模仿皮影动作……在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焕燃艺新”数字文化体验主题展等展览展会上,可以看到数字技术赋能非遗展示的多元场景,观众在沉浸式、交互式等多重体验中能够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凭借科技赋能和独特的策展方式,传统文化在现代空间释放新活力。

      科技融入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播具有无限潜力,深度探索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创新、优化展览信息表达,也成为策展人和美术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新课题。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联合多媒体团队开展的“回望灵光: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浸式体验展”跨媒介创意策展课为例,课程结合“多彩贵州城”文旅项目需求,从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图景进入,由教师带领学生通过两周田野考察,对贵州非遗项目进行梳理和提炼,以数字化技术创造出一系列以“彩线记事”“雕云镂月”“山蕴载衫韵”为主题的动态展览作品,在虚拟展厅中呈现当地的器具工艺、生命仪式、文化变迁等,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视觉呈现形式。这种新型展览模式,为年轻人开启了接触和理解非遗的窗口,也为设计教育提供了教学新路径。

      如今,创意策展不只在传播媒介方面力求出新,展览叙事形式也不断创新。近年来,民间艺术打破“难登大雅之堂”的观念,成为公共博物馆文化展示的亮点。一些策展人超越传统展览叙事方式,通过情境营造和展示民间技艺的动态传承,强化观众的理解和认知,引导更多人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正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举办的“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共搭设了6个场景、2条非遗街区、8个体验互动区和15个多媒体展项,还邀请多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徒现场展演,一双双巧手、一段段曲艺,将古老的技艺重现于当下。观众可以通过身临其境式的体验和面对面的互动,领略非遗的独特魅力,产生情感共鸣。

      传统工艺是文化瑰宝,更是生活方式。传统工艺的创新传播,常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既要呈现工艺本源之美,又要展现其发展活力,这也是推动保护传承、吸引公众参与的有效方式。当下,不少策展人以宽阔的视野、新颖的设计理念,推动传统工艺走入现代日常生活,引领创新风尚。首届中国国际工艺创新博览会秉承“超越工艺、展现当代、启示未来”的理念,汇聚全球工艺创新智慧,展示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相融合的多种可能,以及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思考。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美术馆联合主办的“中国年——文化与设计”系列展,展出“创新年画”“竹简铅笔”等由传统工艺转化而成的文创产品,添彩创意生活。以展览为牵引,传统工艺振兴步伐更加矫健,越来越多民间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个好的展览,能激发一场文化接力。期待新一代设计者、策展人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造精神,探索更多跨媒介创意展览方式,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共同价值观念,并创新表达方式,让静态的记忆鲜活起来,成为一种与时代共舞的文化力量。

    0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