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9 19:05:09
重庆巫山下庄村,一条全村人历时7年开凿出的8公里长的绝壁“天路”,打破群山禁锢。下庄村人沿路走出大山,挥手作别绝对贫困。
两江新区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忠县忠橙搭载中新多式联运班车,先取道陆路,再漂洋过海直抵新加坡。狮城食客对脐橙情有独“忠”,三峡橘乡大步踏上振兴征程。
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大山包裹、大江环绕的大重庆,山重水复终辟新路:曾以愚公移山不懈之志,走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现正朝着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的方向,延伸进打好乡村全面振兴主动仗的新战场。
怎样认识这一仗?“建设巴渝和美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推动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工作,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基础支撑。”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用三个“基础”明晰了巴渝三农之础石地位,凸显了打好这一仗之于重庆全局的决胜价值。
怎样打好这一仗?摆在重庆面前有两篇“命题作文”:中国式现代化重庆实践的乡村篇章和农业强国建设的重庆篇章。前一篇的题眼是巴渝和美乡村建设,塑造这张“金色名片”,提亮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乡村底色;后一篇的脉络为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让制约农业效益的穷山变成高效农业发展的靠山,为更广袤的山地丘陵地区探一条出路。
这关乎重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一仗,有四个正面战场——聚焦农地,为改造提升千万亩高标准农田;聚焦农业,为培育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聚焦农民,为促进千万农民增收致富;聚焦农村,为示范创建千个巴渝和美乡村——重庆将其细化为具体抓手,以“四千行动”牵引推动全市三农工作,聚力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创新创业的新热土、群众美好生活的新场景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样板。
群山镇纸,江河泼墨,记者行走重庆大地,眼见新时代巴渝和美乡村新图景正一笔笔绘就……
一
山为重庆之骨架。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和大娄山分居重庆北部、东部及南部,道道山岭呈长条平行分布,山间为谷。巴渝的山多属中低山,谷一般较为宽广。山谷之中,巴人先民逐水而居,垦荒造地,繁衍至今。
平行岭谷地貌,土地资源本就稀缺,连片成块的肥沃平地更是珍贵。在重庆,15°以上坡耕地占比近4成,8成地块不足1亩,中低产田比重占70%左右,属典型的田高坡陡、地块细碎、地力不足。
为了克服丘陵山区地貌带来的农业生产困难,让现代设施装备有用武之地,重庆市委、市政府在大量实地调研和科学论证基础上,提出在全国率先实施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通过改造提升现有农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巴掌田”向“连片地”的转变、“牛耕田”向“机耕地”的质变、“试验田”向“金土地”的蝶变。
“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历时数月于去年4月全面竣工,共完成3760亩农田的整治提升。”涪陵区大顺镇党委书记陈德明介绍,同时还恢复了18亩耕地,新增耕地约60亩,耕地质量等级达到4.5以上。数字之外,记者还看到,改造提升后,项目区内地势起伏较小,多数耕地集中连片,机耕道路和灌溉管网纵横分布,智慧农业设施等新基建矗立田间。
在丘陵山区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投入很大,重庆一方面统筹多方资金将标准提高到4240元/亩,一方面务实地定下“以用定建、缺啥补啥”的原则,通过“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力求达到“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目标是到2027年改造提升1000万亩,夯实粮食生产基础,筑牢打好乡村全面振兴主动仗的根基。
在永川区仙龙镇双星村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点,仙龙镇党委书记赵维领打开数字稻香小镇管理平台,“四改”内容通过一幅幅示意图让人一目了然。永川区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区农业农村委主任赵亚介绍,作为典型的丘陵地区,永川全区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6.42万亩,农业生产机械化率达到76.07%,较全市平均水平高19.27个百分点;全区建有中型灌区7个,实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6.03万亩。可以说,瞄准“土”“水”,抓主抓重,永川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之于重庆包括全国其他丘陵山区极具标杆意义——
围绕“土”,做好“三个结合”:结合现有规划,把改造提升项目规划设计与土地利用、村镇建设、农田水利、乡村产业等规划相衔接统筹谋划;结合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土资源条件、耕地利用现状、耕地地力等因素,遵循“缺什么,补什么”思路,因地制宜实施项目设计;结合业主需求,根据产业导入情况,充分听取业主意见,突出“稻+”综合种养模式,按照产业发展需求确定设计方案。
围绕“水”,做好“三个同步”:同步推动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同步推动大中型灌区和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水网叠加,加强田间灌排工程与灌区骨干工程衔接配套;同步谋划实施农村水网建设工程,新建一批输水管道、小型提水、蓄水设施,形成从水源到田间完整的灌排体系。
不妨进一步仔细剖析重庆的“四改”,改大,是要通过拆田坎、零改整等措施,将高程基本一致、形状不规整的田块进行合并调整,以满足中大型农机通行作业需要;改水,是要靠建设到田间地头的沟渠和大中型灌区、农村水网等水利设施,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灌排体系,而且还要合理用水,防止水土流失;改路,是要在现有道路基础上,注重已有道路设施的衔接,同时按照“田就是路,路就是田”的原则,以土路为主构建便捷高效的道路体系,让路与路相连、田与田相通;改土,是要通过秸秆还田、绿肥种植、保护性耕作、退化耕地治理、测土配方施肥以及增施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等措施,实现瘦土变肥土,耕地质量等级达到4.5等以上。
继续往下细究,具体到每一寸土地,“四改”又有不同改法,但导向只有一个:宜于综合种养,实现稳粮增收。比如,针对土壤肥、田块大、宜灌溉的正沟田,通过强化水源设施建设,保障不缺水,就可以搞稻鱼、稻蟹种养。再如,对于靠山高处的两塝田,通过建设排灌设施,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就能推行稻油、稻菜水旱轮作。还如,旱地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种两季粮或一季粮一季油,也有不错的种植效益。总而言之,因“地”制宜实现“一田多产、一水多用”,把旱地收益逐步提高到3000元/亩,水田达到5000元/亩。
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完成后的涪陵区大顺镇,就与一家有意发展稻虾产业的企业一拍即合,以“稻虾养殖、种养循环、水旱轮作”为目标的“四改”措施,为“水稻+虾+鸭综合循环”的产业模式提供了一方沃土,2000多亩稻虾产业园应时而生。
以“四改”为点火引擎,农村土地改革这个轮子在重庆破题转动。在大足区拾万镇协丰社区和长虹村、棠香街道和平村和惜字阁村、宝顶镇香山社区和东岳村等6个村(社区),将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作与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不确界、农村宅基地腾退、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工作一体推进,创新开展农村土地“五合一”改革试点。
大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黄克成表示,大足制发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登记确权确股不确地操作流程,相继在试点村召开村、组民代表会议,按程序组织群众签订土地承包经营合同。而不愿种田的农户可将土地委托村集体集中连片流转形成“流转区”,委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粮食规模化种植。同时,将本村部分土地留存,作为弹性空间,让愿意种田的农户在弹性空间内选择块田进行种植,形成相对集中的“自种区”。“流转区”与“自种区”相对独立、互不影响,实现承包权不变、经营权互换,既保障农民利益,又促进产业发展。
二
山为地之屏障。但辩证地看,山,尤其是平行岭谷,也是造就多样环境、多元资源的母体——纵横的山谷中,朝云暮雨、多雾少霜,加之重庆纬度较低,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各色作物或在河谷平坝,或在中高山地,总能找到适合生长的一方水土。形象地说,一条条山谷就是一个个立体的宝库。
山水云雾寓于产业,幻化出一串串明珠:涪陵榨菜、江津花椒、奉节脐橙、巫山脆李、潼南柠檬、梁平柚……一地有一地的特色,一山更比一山精彩。
“重庆立体气候明显,农业品种资源丰富,做好‘土特产’文章大有可为。”重庆市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刘贵忠告诉记者,重庆正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抓,力争到2027年形成5000亿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欲达成这一目标,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推动技术革新缺一不可,其载体则是集群、园区这一类具有产业集中、主体集聚、要素集约等特点的融合平台。
一碗重庆小面,关联着小麦种植、面粉加工、调味品生产制作等庞大的产业链条。位于大渡口区建桥工业园的重庆市小面产业园正上演着重庆小面从街头贩卖到工业化生产的华丽转身。大渡口区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苏武斌介绍,重庆目前小面门店约8.4万家,年产值超400亿元。每销售1亿元小面,其小面佐料能带动农产品销售近2000吨,这无疑是“连一带二促三”的新增长点。
自重庆市小面产业园建成使用,井谷元、辣来主义、馨可元、红九九等食品企业纷纷入驻。大渡口区经济信息委副主任、小面产业办专职主任李晓丹介绍,重庆小面产业园形成覆盖小面主料、辅料、调料到成品的全产业链,打造集原料制备、生产加工、市场营销及工业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园区。2023年,以重庆小面为主导的快消品产业全年实现营收50.8亿元,同比增长109%。过去,重庆小面的年产值主要来源于线下门店,往后,一碗小面引发的产业热潮将实现线上线下全面开花。
按产业分,重庆已经成功创建了7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涵盖了柠檬、荣昌猪、柑橘、榨菜、脆李、麦制品和蔬菜7大类特色农产品。分地域看,重庆创建了1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28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基本实现了涉农区县全覆盖。具体到乡村两级,重庆在累计创建34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的同时,还聚力打造了一批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文化内涵丰富、产村深度融合、带农增收显著的示范村镇。
走进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榨菜种植基地,小小的青菜头经过冬天的蛰伏,破土而出,一垄垄青菜绵延铺展。拥有120多年历史的涪陵榨菜,从最初长江两岸百姓餐桌上的佐餐小食,逐渐成为“国民下饭菜”。“涪陵青菜头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73万亩、产量180万吨以上。”涪陵区榨菜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陈伟说,榨菜已发展成为涪陵乃至重庆全市农村经济中产销规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优势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的雄起离不开现代产业园的支撑。重庆市涪陵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城区北岸,覆盖李渡、江北、百胜、珍溪4个镇街、80个村(社区)、6万余户农户、23万人,幅员面积50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07万亩。产业园按照“一城”(中国榨菜城)、“一线”(长江沿岸主产线)、“三区”(科技核心区、鲜销量产区、传统农耕区)、“多板块”的空间布局,已建成“大生产+精加工+高科技+深融合+强服务”的全产业链格局。
要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需要科技利器这个轮子持续不断的动能供给。涪陵区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区农业农村委主任代富荣介绍,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以“科创+”为引领,涪陵建成“国家蔬菜改良中心涪陵榨菜研究中心”等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院士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28个创新研发平台,投资3000万元建成涪陵榨菜产品技术创新研究院,全面提升了产学研能力。
在这些园区平台之上,各类企业或作领军,或当链主,或加速成长。重庆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全面优化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出台支持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黄金十条政策”,在用地、用能、物流和通关方面予以倾斜支持,极大释放了企业活力,加速了千亿级特色生态产业的培育。
从江津区先锋镇绣庄村7社鹤山坪东面坡望去,周边集中了2万亩花椒种植基地,亩产鲜花椒750公斤以上,这些花椒树为当地农户带来了比以前种植传统粮油作物高10倍以上的种植收益。
重庆市江津区丰源花椒有限公司的展示柜上,陈列着干花椒、保鲜花椒、花椒油、花椒原浆油、花椒精油、花椒芳香油等系列产品。公司总经理杨华忠介绍,2022年,公司流转了500亩花椒基地作为出口花椒产品原料基地。目前,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江津区花椒首席专家团队成员、高级农艺师曾维友说,“江津花椒”出口单列税号已获国务院批准,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唯一出口保鲜花椒的地区。
“千亿级”不仅是规模量级目标,也内蕴着对产业现代化水平的要求。奉节的茶山上,“轨道+公路”两栖农用车可以远程操控、自动巡航;江津的果园里,履带式电动多功能无人农机动力平台及系列适配装备,支撑起生产管护的全程机械化无人作业;荣昌区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中,专注中小养殖场的智慧畜牧综合服务平台,让智能环控、精准饲喂、健康识别、数字屠宰等一系列充满智慧感、科技范的现代养殖技术大展拳脚。
三
2023年,重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关口,达到20820元,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也由上一年的2.36降为2.28,城乡收入差距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说,在促进农民增收、城乡缩差方面,重庆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但是,把“20820”这个数字置于横纵坐标下来看,促进千万农民增收致富,又是打好乡村全面振兴主动仗中的一场硬仗:横与全国平均水平比,仍有871元的差距;纵与既定目标比,到2027年实现农民收入2.79万元的目标仍不轻松。
让老百姓钱袋子尽快鼓起来,重庆打出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关键一招,实施《重庆市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市委明确规划、科技、经营、资金进乡村和能人、青年、务工人员回乡村“四进三回”行动,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与优化联农带农富农机制相结合,从产业、就业、惠农、支农等全方面强化增收举措。
方向举措对路,效果立竿见影。重庆山水间,“巴味渝珍”遍地开花,农民增收成果丰硕——
在奉节。十年前,奉节县均夔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吸纳了38户村民加入,同时带动合作社周边78户村民发展标准化种植及老果园改造。合作社法人代表王洪均说,目前,该合作社种植脐橙的销售渠道主要为线上直销、实体店及大宗客户订单等,年销售脐橙1500余吨。因为品质高,“脐橙还在树上,订单已到手上”的情形时常出现。奉节县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县农业农村委主任刘令方说,如今,位于核心产区的欧营村全村脐橙种植农户达962户,产业覆盖100%,年产量达1.2万吨、产值7000余万元,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
在开州。走进钱江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老字号“开州香肠”的香味扑鼻而来。这是一家从“农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集团公司,形成集生猪饲养繁殖、冷鲜肉生产、肉制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生鲜连锁、出口贸易等“产加销、贸工农”产业化、多元化经营格局,拥有进出口经营权,年综合产值11.5亿元。公司副总经理钱辉告诉记者,公司在铁桥镇、九龙山镇规模化养殖场提供近200个就业岗位,每年劳务支出达600万元,务工村民人均收入3万元。该公司还与250余户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让农户每年有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
在涪陵。涪陵榨菜近几年探索建立了“一个保护价、两份保证金、一条利益链”的利益联结机制,解决了千家万户小农户难以应对千变万化大市场的难题。青菜头价格“就高不就低”,下限不低于保护价,避免“菜贱伤农”,上限随行就市,实行优质优价。通过合作社向企业缴纳保证金、农户向合作社缴纳保证金制度,倒逼合作社规范管理、农户标准种植,将上下游打造成一条利益链,让企业增效和农户增收同频共振。
与此同时,重庆火锅师傅、万州烤鱼师傅、云阳面点师傅……类似大大小小的地方劳务品牌,重庆已经培育了120多个,带动就业超过240万人。而且,越来越多的“师傅们”不再出远门,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
来到位于江津区的西部食谷,148家食品、农产品加工及相关服务企业在此入驻,其中农民工创业企业84家,安置就业3756人,农民工占50.4%。西部食谷公共服务平台主任杨正奎告诉记者,园区按照食品行业的工艺技术要求和农民工创业群体的发展需求,建设可分割的标准化楼宇厂房和众创空间、共用车间、中试车间、共享检验室、代工厂、非遗工坊、电商平台、中央厨房等平台,并以租赁的方式,辅以市、区两级的租金、水电气补贴等政策帮扶,让农民工创业团队低门槛、轻负担获得优质的创业环境。平台还与市内外3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组建4个技术创新联盟,引进了15个科研和技术服务团队,为创业者提供更多优质资源。
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内,一大批农村产权项目挂网招商,项目成交数量、交易金额不断刷新。2023年,农业农村部等11部门联合公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名单》,重庆成为全国试点省市之一,巴南区、忠县、梁平区作为试点区县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按照一体化、规范化、数智化要求,由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牵头,构建“市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区县流转服务公司+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点”四级服务体系,加快城乡资源双向流动,不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2023年,重庆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经营收益分红金额达4.7亿元、惠及1000多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强村富民综合改革首战告捷!
四
沿重庆大渡口区金鳌山盘旋而上,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庭院掩映在青山碧水间。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农耕文化,观赏田园风光,学习植物染非遗技艺,落宿特色农家小院。山下是长江壮阔与都市繁华,山上是美丽乡村与田园风光,随着金鳌田园——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的建设,由金鳌山串起的金鳌村、石盘村……已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近年来,重庆加快推进千个巴渝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以乡村治理为牵引融合推进乡村建设,率先在省级层面出台创建标准,启动创建巴渝和美乡村示范村107个。
荒山荒地变绿水青山,老村老房焕然一新。在重庆,越来越多的乡村将乡土人情、景观风貌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效结合,发展农文旅融合的新业态。
奉节县草堂镇欧营村,从观景平台俯瞰,满山橙树,金黄的脐橙挂满枝头。新建的村史馆,印着两句话:“金山银山飘彩云,绿水青山出脐橙”“家家户户种脐橙,百姓富了民风淳”。
曾经,因为欧营村里的水泥厂,导致脐橙产量缩减,价格降低,产品滞销。产业发展受限,村内环境恶劣,过去的欧营村就是一座“水泥村”。2013年,水泥厂关停。从那一年起,修产业路、铺自来水管、改造危旧房,欧营村通过治理人居环境,发展脐橙产业,坚持绿色发展,环境美了、道路通了,产业也兴旺了。闲置荒废的农家小院被欧营村集体改建为村史馆,既能为村民的乡愁打造一处精神文化家园,又能通过村史馆为欧营村引来游客发展乡村旅游。
“把农民组织起来”,这是重庆在建设巴渝和美乡村中的经验。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优化实用性村庄规划,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建设家园,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提升乡村功能。
原本被污染困扰的村庄成功逆袭是重庆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千村宜居”创建活动,扎实抓好厕所、垃圾、污水“三革命”的缩影。巴渝和美乡村既有外在的美,也有内在的魅力。
“您好,我是邱成林,在湖北务工,由于前两天下雨老人屋前院坝垮塌,麻烦处理。”“已安排解决。”巫山县骡坪镇路口村党支部书记朱丹打开“小院家”平台,给记者展示了“我要求助”栏里村民诉求的处理情况。巫山县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县农业农村委主任易前聪告诉记者,“小院家”是巫山县在基层党建统领下,依托重庆移动数字技术,开发建设“以村民为主视角、以院落为微网络”的智能终端服务平台,目前已建成967个。该平台的作用除了实时发布各类惠民政策,镇村干部还可将乡镇工作情况上传至平台,让村民及时知晓党务、政务、村务、财务、法务等情况,引导他们在线交流讨论村级事务,及时帮助村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顺着蜿蜒的“天路”,记者来到竹贤乡下庄村,走进“毛相林工作室”,村干部和村民正在商议解决下庄村传统村落改造、柑橘管护、村民出行难、群众帮扶、村民纠纷等问题。“毛相林工作室”是由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毛相林发起,乡贤、名嘴和村组干部构成,通过“忆、说、立、疏”乡村治理四步工作法,落实议事决策“四议两公开”,做到村民的事村民说了算,实现多方参与乡村共治,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农村基层。
围绕乡村治理,重庆扎实推进积分制、清单制、院落制、数字化“三制一化”乡村治理重点任务,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规范村级组织管理,细化乡村微治理单元,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自治之外,保坪村更是以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江津区先锋镇保坪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代小月说。
“江津有个鹤山坪,鹤山坪上有保坪,保坪村里风光好,乡村旅游正时兴。”《十里春风保坪村》村歌唱出了保坪村的变化。水有源,木有本,乡土历史文化也有根。通过一首村歌、一部村史、一台村晚、一支文艺小分队、一个文化广场,提升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形成以文促治的乡村治理模式,鼓励村民形成“我的乡村我来治理”的参与意识,实现由反应式管理向参与式治理的转变,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流放夜郎,取道巴蜀,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生发出“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感慨。如今,重庆的三农工作肩负着走好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的时代使命,高扬起“四千行动”的风帆,朝着巴渝和美乡村全面振兴的彼岸,乘风破浪,奋楫前行,必将——山重水复终有路,轻舟定过万重山!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一民 冯克 邓俐 李飞 刘自艰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