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7 22:16:56
新华网重庆4月24日电(刘磊)春风和煦,希望田野迎来新一季耕耘。
重庆荣昌河包镇马鞍山红薯育苗基地,绿油油的秧苗长势喜人,将为当地最有名的土特产“河包粉条”,提供最重要的制作原料。在河包镇,红薯历经沉淀、干燥、打芡等十余道工序,被锤炼成一根根柔韧爽滑的粉条,也孕育了年产值10亿元的产业。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农业不成链,到头不赚钱”。近年来,荣昌依托全国首个农牧特色国家高新区——荣昌高新区,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打造荣昌猪、河包粉条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畜牧科技,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效益,做长农业产业链,书写农业增值大文章。
不卖原料卖产品
河包镇鼓了荷包
许多人不知道,市面上售卖的“舌尖上的美味”——酸辣粉,不少就产自河包这个西部小镇。当地出产的火锅粉条和酸辣粉占川渝两地80%的份额,占全国的40%以上。
“千年河包,百年粉条”。从最早当地农民将田间地头种植的红薯制成粉条日常食用,到改革开放后将粉条作为一种“副业”,将其逐步推向商品化,经过百年发展,河包镇把河包粉条打造成了一张响当当的招牌,摸索出围绕“粮头食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子。
“1斤红薯收购价大概0.45元,加工成粉条1斤出厂价5元左右。”河包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红薯到粉条的蜕变,让这一农产品“身价”上涨,解决了当地红薯产业此前存在的链条短、附加值不高问题。
为适应市场需求,前些年河包镇联合西南大学食品科学院着手研发一种类似方便面的新产品——“湿态酸辣粉”。这一创新既缩短了粉条生产工序,也将产品的保质期从3个月延长到了9个月,同时方便产品运输。
重庆市黄海食品有限公司,是河包镇“最早吃螃蟹”的粉条企业之一。走进企业车间,只见几条高标准自动化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空气中弥漫着粉条的香味,每天20多万袋粉条、酸辣粉从这里出厂,运往全国各地。
“去年企业为了迎合北方市场推出的金汤酸辣粉和麻酱流知味大宽粉,反响很不错。”黄海食品员工段绪芳介绍,创新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为此,该企业研究团队会通过市场调研、产品定位等举措,每年推出新品3—4款。
得益于可靠生产能力和持续创新的产品,黄海食品陆续吸引了“今麦郎”“四川白家”等大批国内知名品牌前来寻求合作。
黄海食品是河包镇不断做大做强粉条产业的生动缩影。目前,该镇共有粉条生产企业20余家,解决就业岗位1000个,粉条年产量超8万吨、产值超10亿元,成为全国火锅粉条和酸辣粉的主要生产基地。
为助力河包粉条产业持续发展,去年荣昌制定了《河包粉条加工技术规范》,对粉条制作的13个步骤明确了具体的加工要求。
另外,河包镇还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积极引进业主进行高淀粉红薯种植、鼓励农户跟随发展,顺利推进粉条生产加工与红薯及相关配菜种植有效连接,让河包镇百姓鼓了荷包。
跳出农业看农业
畜牧、畜牧科技相伴相生
不只是粉条,在农业上,荣昌还手握世界八大优良种猪之一“荣昌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荣昌白鹅”等“好牌”,并由此为源头延伸打造国家畜牧科技城。
动物疫病一直影响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而生物制剂产业也与畜牧业相伴相生。
荣昌高新区重庆澳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全密闭、工艺全程智能化的“羊包虫疫苗”生产线末端,一瓶瓶针剂整齐排列而出。这些拇指般大小的针剂看似寻常,却是羊包虫病的克星,也是用于预防人畜共患病的强制免疫疫苗。
从2007年成立以来,澳龙生物从承接技术转让走向自主研发,每年将总销售额的8%—9%投入到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中,逐渐成长为从事动物(猪、牛、羊)用生物制剂的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羊包虫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布氏菌病活疫苗、猪瘟活疫苗等21种产品。
重庆永健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澳龙生物的“姊妹”企业。该公司专业从事兽用精制卵黄抗体及高新生化制剂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增值服务。
病毒繁殖、细菌培养、离心去杂质、抗原纯化、收集高蛋白、蛋黄分离……精制蛋黄抗体要通过以上10多项工序才能生产完成,可为鸭、鹅提供被动免疫保护。
“公司现有精制蛋黄抗体、干扰素、转移因子等各种剂型的生物、化学、中草药制剂百余种,已基本形成现代生态畜牧业畜禽疾病预防保健与治疗药品安全供应和养殖技术咨询服务的保障平台。”永健生物总经理李来旭介绍。
树立“跳出农业看农业”的思维,才能拓展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近年来,荣昌加强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支持畜牧科技产业发展。目前,荣昌拥有兽药(生物制品)GMP企业28家、饲料加工企业40余家、农牧智能装备生产企业5家,建立了集科研、育种、养殖、加工、饲料、兽药、市场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集群。
在荣昌,畜牧科技发展步子也越迈越远。去年12月,老挝农林部与澳龙生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助力老挝提高动物疫病诊断、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水平,增强老挝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摸不着的“云链条”
农业借“数”腾飞
巨大的屏幕上,全国各地生猪交易数量、交易价格等数据实时更新、不停跳动……来到全国唯一的畜牧单品种国家级大数据服务平台——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就好似来到了一家证券交易所。
它的建立,与“猪周期”息息相关。长久以来,生猪养殖产业存在“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当地学者表示,农业生产由于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常常会导致农产品供需失衡。市场呼唤建立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信息共享平台。
为此,这几年荣昌加快建设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
“我们就像是生猪行业的‘淘宝网’,采取生猪活体线上交易线下交收的方式进行交易。”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生猪市场将传统交易模式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交易不自由、中间环节长、品质难保证等症结从生猪产业链上松绑,对于全行业来说,是一场变革。
同时,该大数据中心集成了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
这条摸不着的“云链条”,将当地生猪养殖从“头”到“尾”联系得更加紧密。
荣昌区昌州街道石河村六组村民、昌州街道兴旺种猪场场长郭平是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的受益农户之一。依托这一平台,她将猪卖到了全国各地。
在此基础上,该中心积极探索“企业+农户+扶贫+集体经济+科研+智慧养殖”的一体化模式,为农户提供智能化养殖改造和数据支持等服务。截至目前,中心已成功接入全国200余个农贸市场、600余个大小种猪场,实现近20万头生猪全链条“一站式”实时监管,成为重庆智慧农业的一个典型,如今交易额已突破千亿元。
从加工业赋能到科技助力,在荣昌,各个环节“头尾相连”正串好农业产业链,串出农业价值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数据显示,2023年,荣昌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2.85亿元,可比价增速4.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86元,增速6.1%,农业正成为大有奔头的产业。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