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乡村资讯 -> 地方资讯

    外汇储备连续六月站稳3.2万亿美元大关,黄金储备为何结束“十八连增”?

    地方资讯

    2024-06-07 20:51:10

    28 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婧 北京报道 6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320亿美元,较4月末上升约312亿美元,升幅为0.98%。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六个月站稳3.2万亿美元大关,而2023年外汇储备全年稳定在3.1万亿美元以上。

    国家外汇局表示,2024年5月,受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预期、宏观经济数据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下跌,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上涨。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我国经济内生动能持续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将为外汇储备规模继续保持基本稳定提供支撑。

    同日,央行公布数据显示,中国5月末黄金储备7280万盎司,与上月末持平。这显示在当月国际金价突破2400美元/盎司、不断刷新历史纪录之际,中国结束了2022年11月以来的“十八连增”,暂停了增持黄金储备。数据公布后,截至6月7日17:00,现货黄金日内跌逾1%,报2345.30美元/盎司。

    事实上,今年2月以来,央行增持黄金的节奏已经逐月放缓。2024年2月至4月,央行增持黄金储备量依次为39万、16万和6万盎司。另据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此前测算,2022年11月至2023年9月,中国增持黄金储备与国际金价(月均)之间为强负相关0.751,反映中国在增持黄金储备的过程中更加注意逢低买入而不是追高。

    对于黄金储备结束“十八连增”的原因,多名受访人士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国际金价不断刷新历史新高,央行在历史高位附近适当调整增持节奏有助于控制成本。行情数据显示,国际金价继3月大涨逾9%后仍在不断刷新历史新高,5月一度站上2400美元/盎司大关,直至近期才小幅回落至2350美元/盎司附近。

    国际清偿能力依然充裕

    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仍是5月外储规模变化的主因。管涛告诉记者,5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由下降转为上升312亿美元,主要是受美联储降息预期重新升温、美元指数下跌和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上涨的影响。同期,美元汇率指数(DXY)下跌1.5%至104.7,非美元货币总体升值;以美元标价的已对冲全球债券指数上涨0.9%,标普500股票指数上涨4.8%。

    在谈及外汇储备规模变化时,管涛还提到今年上半年备受国际外汇市场关注的日元。今年4月,日元对美元汇率迭创三十四年新低,4月底一度跌至160比1,触发日本官方大幅干预。日本外汇储备余额继4月减少142亿美元后,5月又减少了492亿美元,这主要反映了过去两个月日方干预日元贬值的外汇储备消耗,累计达9.8万亿日元(约合627亿美元)。管涛强调,我国外汇储备余额涨跌与日本外汇储备变化性质截然不同,主要反映的是汇率及资产价格波动引发的估值效应。

    数据还显示,截至5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的进口支付能力为14.99个月,环比上升0.12个月,远高于不低于3—4个月的国际警戒标准。这意味着以传统指标衡量的中国国际清偿能力依然充裕,是抵御外部冲击,维护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的压舱石。

    展望未来,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延续温和复苏,全球制造业PMI连续5个月位于荣枯线上方,对国际贸易回暖形成有力支撑。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持续提升,对外贸易将继续保持韧性,在稳定跨境资金流动方面继续发挥基本盘作用。我国经济形势稳中向好,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热情持续高涨。这些因素均有利于我国国际收支保持整体平衡,为外汇储备规模基本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至于人民币汇率,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静认为,短期或仍以震荡为主。一方面,美元指数走弱缓解了人民币的外部压力,5月房地产系列支持政策对人民币情绪有所提振。另一方面,企业和居民持汇意愿仍然较强,4月代客结售汇逆差有所扩大。

    展望下半年,王静表示,中央和地方房地产支持政策将推动地产市场企稳,财政支出力度保持、专项债发行使用加快等政策将进一步巩固国内经济修复,有助于提振人民币汇市情绪。不过,未来一段时间内境外上市企业分红购汇趋势加强,此季节性因素预计将给人民币带来一定压力。

    黄金储备还有提升空间

    面对历史高位徘徊的国际金价,包括中国央行在内的全球央行购买黄金力度近期也有所减弱。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4月各国央行的黄金总购买量为36吨,较3月份的39吨环比下降3吨。相比一季度全球央行购买290吨黄金,4月全球央行黄金购买量下滑更为明显。

    截至5月末,中国黄金储备7280万盎司,与上月持平,结束了此前连续18个月的增持。对此,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告诉记者,黄金储备结束“十八连增”或与近期国际金价上涨幅度较大等因素有关。在金价处在历史高位附近的背景下,适当调整增持节奏有助于控制成本。

    他还称,2019年10月央行也曾出现过类似暂停增持黄金的情况。当时金价已经连续数月大幅上涨,截至9月末年内涨幅同比高达26.1%,随即央行宣布暂停增持黄金。等到金价转向波动走弱之后,央行也于2022年11月恢复黄金增持。

    “目前,黄金价格已处于高位,短期内价格出现波动和调整的概率正在上升。”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表示,在此背景下,央行暂停增持黄金是出于优化国际储备组合结构、实现储备资产保值增值、降低资产组合风险度与波动性等综合考虑,同时兼顾国际储备的战略性、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

    展望未来,庞溟认为,考虑到黄金在避险、抗通胀、长期保值增值等方面的优点,央行在国际储备组合配置中加入和动态调整黄金储备、多元化与再平衡国际储备资产的政策动机并未改变,持续增持黄金的大方向也并未改变。

    事实上,多名受访人士告诉记者,央行黄金储备告别“十八连增”并不意味着本轮增持已经结束,央行仍有可能在合适的时机重新入市。王青表示,黄金是全球广泛接受的最终支付手段,央行增持黄金能够增强主权货币的信用,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创造有利条件,这意味着后期央行增持黄金还是大方向。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也认为,全球央行储备资产多元化的趋势未变,新兴市场黄金储备占比仍然相对低,未来中国央行增持黄金仍有一定空间,但节奏存在不确定性。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