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乡村资讯 -> 媒体播报

    河南新乡翟坡镇东大阳堤村党支部书记陈来胜:“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媒体播报

    2024-06-15 22:52:53

    58 0

      “来之能战,战之能胜。”2008年发出这句豪言壮语时,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翟坡镇东大阳堤村党支部书记陈来胜,刚过完52岁生日没多久。此后的16年,陈来胜与东大阳堤村同进共退,以不屈直面风浪,用智慧化解危机。

      星光不负赶路人。东大阳堤村在乘风破浪间,摘掉了穷村乱村的“帽子”,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收入囊中”。

      收麦打井

      6月初,东大阳堤村麦浪翻滚穗飘香,收割机在金黄的麦田中驰骋,大口吞吐着沉甸甸的麦穗。轰隆隆的作业声,让陈来胜觉得悦耳又安心。望着眼前的丰收图景,陈来胜想起2008年那场麦收。

      2008年5月,陈来胜正经营一家快递公司,生意风生水起。与此同时,东大阳堤村却因内部矛盾不断,迟迟选不出合适的“领头羊”。翟坡镇党委到村里调研,很多人推荐在外做生意的陈来胜。

      求贤若渴的翟坡镇党委“三顾茅庐”,让陈来胜身陷两难。父亲当了30多年村干部,从小耳濡目染的陈来胜,自然清楚其中的酸甜苦辣。陈来胜身边不乏亲友的劝阻声,但同样令他无法忽视的是,乡亲们的热望以及自己内心的声音。

      理智与情感在脑中扭打,闹得陈来胜成宿睡不着。直到今天,陈来胜还清晰记得做决定的那晚,他枯坐整整一宿,天色欲晓时,理智与情感终于统一战线。“这条路不好走,你可要想好了。”带着父亲的忠告,陈来胜毅然转身回村。

      回村第一天,在东大阳堤村的十字路口,陈来胜闻着微风送来的阵阵麦香,心潮澎湃。他想要和路过的村民打招呼,却发现他们行色匆匆,忙着到路上拦截收割机。如果拦不到错过最佳收割时间,就会造成“九成收、一成丢”的状况。

      群众的“急难愁盼”是“破局”关键。陈来胜立即召开党支部会议,组织村干部分头联系收割机,由村里统筹协调、统一组织收割,村干部全天候跟车值班。听到有人说泄气话,陈来胜说:“我不让老百姓掏钱,不信没人听。”后来,陈来胜自掏腰包联系8辆收割机,帮老百姓收割1000多亩小麦。

      麦收告捷后,群众呼声最高的是打吃水井。陈来胜告诉记者,当时的东大阳堤村,饮用水是自来水管接的“黄汤水”,而这样的水也只有1/3村民能吃上,其余村民只能到外村拉水。陈来胜拍着胸脯承诺:“年底前一定要让老少爷儿们吃上干净水!”此时距离春节只有5个月,而村集体账上寥寥无几。

      时间不等人,等陈来胜跑完打井立项的手续,年关眼看着就要来了。陈来胜告诉记者,打井需要70多万元,立项后上级拨付50万元,还有20多万元缺口。为钱发愁的陈来胜,却阻止了村民的自发集资。他解释,自己当时不是逞强,“咱还没给老百姓干多少事情,咋能先让他们拿钱?”

      性格要强、不轻易求人的陈来胜,到附近几家企业“化缘”。他诉说着村情和村民对水的期盼,也展望着未来可能的村企合作。在吃过很多“闭门羹”后,陈来胜终于凑够了打井的钱。很快,一眼180多米深的水井打成,清洌甘甜的自来水流到各家各户。

      他山之石

      “和江南相比,发展思路、运营体系、规划路径确实差距太大,通过学习要根据中原优势进行发展,迅速补上我们的短板……”4月底,接受完记者采访的第二天,陈来胜搭乘南下高铁,到浙江学习乡村建设先进经验。一周后的返程高铁上,陈来胜发来一条长长的微信。

      对新知识、新思路,陈来胜总是表现出强烈渴望,每次外出学习都很兴奋。这既有勤学善思的自觉驱动,也因为过往学习结下许多硕果。陈来胜告诉记者,东大阳堤村资源资产化是受江苏永联村启发,新村规划是和浙江杭州的新农村学的。

      “这道理,那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2008年靠收麦打井等赢得民心后,陈来胜开始谋划村庄经济发展。他盘了盘村里的资源,只有几家废弃厂房及其所占土地,“有的早已荒废,杂草丛生;有的则被一些村民以超低价‘承包’”。

      陈来胜决定从收回超低价厂房入手。因为牵涉到利益,承包人坚决不同意重签合同,甚至还多次威胁陈来胜。陈来胜不信邪,但也没有得理不饶人。“要想承包,重新签订合同;不想承包,退出场地即可,过去的事既往不咎。”

      经过这一番整顿,再加上整理出来的荒地、坑塘等,东大阳堤村“两委”手握380亩建设用地。“陈书记,你以前当过厂长,咱也办工厂吧!”面对村民办工厂的建议,一向有魄力的陈来胜倒谨慎起来,“咱一没基础,二没资源,三没人才,万一砸手里,可对不起群众!”

      带着满腹疑惑,陈来胜带着村“两委”到山东、浙江、江苏等地学习。在江苏永联村参观结束后,陈来胜的眉头久违地舒展开,兴奋地说:“找到村里发展的道路了!” “办工厂不是我们的特长,但我们可以把建设用地直接出租,也可以建成标准厂房再出租。更为重要的是,村民可以在企业上班,同样是一笔重要的收入。”

      2010年年底,东大阳堤村引来了第一家企业。随后,又有13家企业陆续入驻,涉及新能源、机械制造等行业。慢慢地,在外打工的村民陆续回村,在附近企业上班。2023年,东大阳堤村村民人均年收入3.5万元,村集体年收入300万元。

      “这样的独院住宅有120栋,后面是6幢11层小高层,都完善了水电、天然气、暖气等设施……”初夏,跟随东大阳堤村工作人员王培的介绍,记者沿着干净的柏油路往里走,观察这个现代时髦的花园式新村。除了这些看得见的硬件,东大阳堤村还有一套数字监控系统,“电动车无法偷偷上楼,高空抛物和安全隐患也能及时监控。”

      “新村建设是从2010年开始的,分两期进行,前后历时4年。”王培很佩服陈来胜的远见,她告诉记者,最初,陈来胜也不知道新农村到底是什么样,他抱着“新村规划领先30年”的目标外出学习,最终在浙江杭州找到心目中新农村的样子。他在杭州待了半个月,每天按时到设计院“软磨硬泡”,最终以不到20万元的费用,拿到了符合东大阳堤实际的规划图纸。

      “每个村村情不同,学习要学思路和方法,不能生搬硬套。”陈来胜经常用这句话,与身边人共勉。这些年来,陈来胜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有时他带着问题找答案,有时他又带着答案找问题。陈来胜一次次出发,收集一块块“他山石”,铺设着东大阳堤村的“振兴路”。

      能说会干

      “这关键,那关键,建强支部最关键;这问题,那问题,群众至上没问题;这根本,那根本,抓实文化是根本;这管用,那管用,健全机制最管用……”陈来胜很善谈,别人随便递上一个话头,他几乎不需要反应时间就能出口成章。说话时,他目光如炬,吐字有力。

      “在基层,能说与会干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陈来胜停顿五秒,解释道,“很多政策文件,村干部吃透后要给村民讲,能说会说才能让他们愿意听、听得懂。”除此之外,陈来胜还有更远的考虑,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表达,给更多基层党组织书记以思路启发。

      大召营镇张唐马村距离东大阳堤村不到9公里,张唐马村书记徐小彦与陈来胜交流不少。“当村书记干啥?忠诚于党,服务于人民。怎么干?想干、能干,苦干加实干。” 从这些简短有力的话中,徐小彦感受到了力量和方向。

      王培认为,陈来胜自成体系的输出背后,是十年如一日的勤学善思。回村16年来,陈来胜坚持每天5点半起床,读书看报一个小时后,他会花二三十分钟到村里转。8点半的晨会雷打不动,解决早上发现的问题,分享点滴思考。“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坚持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追求。”陈来胜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既用于告诫自己,也与同事共勉。

      这些年,陈来胜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他结合村庄发展实际,将所学所思化作一项项工作机制,比如“月度例会”、“党员+村民代表”双联户、党员服务群众积分、干部百分制考核等。同时,陈来胜总结出“发展靠群众,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活动靠文化”的理念,探索出月月有文化主题活动的机制,组建了大鼓队、军鼓队等9支文艺队伍,用文化将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

      “陈书记,您是个乐观的人吗?”临别前的提问,陈来胜没有正面回答,他只说自己不怕困难。对于未来,不怕困难的陈来胜正以超前谋划的惯性,和党员干部们完善产业体系,先后谋划投资15亿元的“康养+医养”“乡村振兴人才培训”“村庄绿色环保改造”“红色文化旅游街廊”等十大项目,搭建“一街四区两平台”,推动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本报记者 刘凤双

      通讯员 史来磊 黄晓玲 刘玉娟

      东大阳堤村俯瞰。(东大阳堤村委会供图)

      东大阳堤村一角。(东大阳堤村委会供图)

      东大阳堤村一角。(东大阳堤村委会供图)

      陈来胜在伏案做笔记。(东大阳堤村村委会供图)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