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宋才发访谈(上篇):如何理解“十四五”期间接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20-06-17 19:08:52 111
  • 收藏
  • 管理

      宋才发访谈(上篇):如何理解“十四五”期间接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来源:中宏网

      中宏网北京6月16日电(记者王镜榕)2020年5月全国两会召开,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搞好脱贫攻坚普查,继续执行对摘帽县的主要扶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 宋才发

      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宋才发教授就相关话题接受了本网专访。

      从就业与产业上巩固脱贫成果

      中宏网记者:请您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理解“十四五”期间接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问题?

      宋才发:我认为在“十四五”期间,应当从综合施策接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从提升贫困人口就业能力上巩固脱贫成果。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707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9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的脱贫攻坚任务,到2020年底之前彻底解决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问题,不只是一个任务艰巨、时间紧迫的现实问题,更是一个关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2020年实现成功对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满收官的全局性问题。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情势下,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对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采取由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实施精准的“一对一”帮扶方式,促使这些具有外出务工能力的贫困人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较熟练地掌握一两门劳动技能,扶助他们发展“特色产业”或“转移就业”。只有从能力提升上帮助他们外出转移就业,才能够实现脱贫对象精准、达到稳定脱贫的目的。政府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机构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建立与劳动就业部门的上下级机构纵向贯通、与同级扶贫部门的横向连接信息系统,记录、搜集和整理外出转移就业劳动者的有效信息,并且根据需要定期进行数据分析,为政府决策机构提供准确的外出劳务信息反馈。对那些能够正常进行劳务输出到大中城市“打工”的劳动力,政府要竭尽全力为他们提供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指导他们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有组织地向劳务输入地输送劳动力。对少数通过劳动力市场无法实现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政府就业指导机构要将其及时推荐给当地就业安置机构,将其安置到有关公益性的就业岗位,如对失能老人提供的基本养老服务、家政服务岗位等,依法依规实施政府兜底的保障措施。转移就业算得上是新时代一项公共就业服务创新,也是从提升贫困人口就业能力上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举措。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使人流、物流、资金流有序运转起来,畅通经济社会循环。”现代国民经济是由社会生产、流通部门和其他组织共同构成的有机体,要保持和促进经济社会有序运行,就需要通过畅通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来实现。要保持经济社会运行畅通,不仅需要建设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还需要保持企业经营活动畅通无阻,促使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互促共济,实现企业、产业、经济社会畅通。截至2020年4月30日,“25个省份已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2603.79万人,占去年外出务工总数的95.4%;52个挂牌督战县共有261.35万人外出务工,占2019年外出务工人数比例102.7%;中西部22个省份有扶贫龙头企业28485个,已复工27769个,复工率97.5%;中西部22个省份有扶贫车间28517个,已复工27667个,复工率97%”。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既是执政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又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显著优势。5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就强调:执政党“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无论是脱贫攻坚、乡村治理抑或乡村振兴,都必须以最广大的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扶助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上巩固脱贫成果。特色产业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这种产业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既能够区别于以前的产业,又起到带动本地发展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朝阳产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但是最主要的是由于这种产业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能够依赖市场的内生竞争力发挥作用。所以,加强政府对贫困落后地区“特色产业扶贫”至关重要,政府可以发挥激励市场主体创业、营造市场环境的积极作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集群发展,要适应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内需要求,应当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创新完善。地方政府要积极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完善,因为产业集群本身就是一种特色,只要处理好了“取”与“予”的关系,就能够从扶助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上巩固脱贫成果。一定要大力发展人人有条件参与的集体经济,推动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深度结合,由当地政府负责构建稳定的供销渠道;兼顾农村人口结构转型问题,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和完善绿色发展原则,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集中连片贫困区域搞产业扶贫开发,只能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始终坚持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譬如,笔者实地调研过的贵州省毕节市,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贫困地区。但自中央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毕节市迅速地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概略瞄准”为“精确瞄准”,政府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对有资源条件的贫困户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通过实用技术培训的方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引导和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毕节市已经使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66个贫困乡镇摘掉了“贫困帽”,减少贫困人口123.11万人。毕节市七星关区还建立了“一市五金多套餐”的“问需式”精准扶贫机制,鼓励贫困户结合自身实际和发展需求,自行选择特色产业中的一种或多种“套餐”脱贫致富。特色产业的最佳状态是围绕迅速成长起来的本地新型特色产业,形成一个个当地完整的“产业生产链”。这些本地新型特色产业既是民族地区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的依托,又是贫困群体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时指出:“在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这就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全面负责、全面摸排产业扶贫发展困境,采取“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业一策”精准稳定的支持方式,扩大对特色优势农产品覆盖的范围,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普通农户紧密合作,创新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将返贫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绝不能让“个别风险”像传染病一样演化为“大风险”抑或“综合风险”。





    上一页:秦皇岛市抚宁区住建局召开住建系统双控机制建设观摩交流会 下一页:河北省秦皇岛市车管所召开“新冠疫情防控”再动员、再部署会议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