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乡村资讯 -> 乡村头条

    带领村民走出困境的大池山村党支部书记徐秀兰

    乡村头条

    2024-06-27 10:30:17

    92 0

    一个干净的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不染世俗。而是灵魂深处有净土,思想背后有初心,坚守良知和道义,有所为有所不为。

    今天的故事主人公,就是,1965年出生在卫辉市狮豹头乡大池山村的优秀共党员徐秀兰。她曾一名粮食局基层职工。2004下海经商,做生意,2015年办理退休手续后。2021年回村任大池山村支部书记。面对穷山恶水的贫困山区,看到的就是满眼的沧桑。那时候,村里邻里矛盾突出、经济贫穷落后、思想营养不良,更何况又是一个深山区的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思想守旧和几乎瘫痪的老大难村子呢!她说:节假日每次回家一次,都要难过好几天。现年58岁徐秀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说:大池山村是我养我地方,自己通过经营个体有了钱,生活富裕了,不能光顾自己,首先考虑到的是要伸出手来帮贫穷落后的乡亲们做点事。2020年,她拿出1万元现金给大池山村送去,让暂时缓解村里群众吃水问题。

    这个村,千百年来没水、没电、没有路,村里的工作一塌糊涂,是一个典型的上访村、告状村,这是她回娘家村担任支部书记最头痛的一件事。

    一、“一个人有钱了不算富,大家有钱了,那才叫真正的富,”大池山村迎来了当家人

    大池山村,地处卫辉市西北部太行山区狮豹头乡政府西南9公里处,是一个典型的多见石头少见人的穷山村,一个穷字就是压在乡亲们心头的一块大石头,它西邻猴头脑村,东临抵鹿泉村,北邻靳庄村,南邻猴梯村,山连山,沟连沟,绵延起伏,到处都是裸漏在外面的光秃秃的石头,因缺水,大山上连棵树都养不活,吃水靠的就是每家每户的旱窖积存的屋檐水,遇到干旱年头,还要爬山越岭到很远的地方背水吃,那真的是水贵如油呀!为了节省水,很多人选择早起不洗脸,甚至是一家人一盆水要用好多天,至于洗澡那更是大山人连敢想都不敢想的事。

    大池山属于狮豹头乡一个行政村。村子是由大池山、南洼、马来沟、羊板4个自然村组成的南太行一个小山村,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有108户,人口268人,土地140亩,有林地540亩。党员26人,村两委干部3人。

    俗话说:一个好支书就是一盏灯。2021年1月,徐秀兰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面对困难,她没有后悔,更没有退却,欣然接受挑战。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都知道前三脚难踢,她凭着一身胆气,肩扛责任,尽快进入了工作角色。她说:前三脚难踢,我就多踢几脚,三把火不行,我就多烧他几把火,人民至上,我们共产党员就是不信邪。

    二、 解决村里人畜吃水问题,给村里的群众吃下一颗定心丸

    稳定是大事,她任支部书记之后所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稳定。当时的大池山村,虽然村不大,但是一个上访村,混乱村。不但本村政治环境恶劣,而且也给乡里和市里的工作带来了许多麻烦。村两委班子成员之间勾心斗角,邻里之间不说话、相互踢屁股等等现象屡见不鲜,党支部也处于瘫痪状态。于是,她就每家每户走访了解情况,并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难题,同时调解了许多矛盾,终于使本村群众的情绪稳定了下来。

    曾经的大池山村,穷山恶水,十年九旱,不但群众温饱是问题,而且吃水更比吃油难。这里祖祖辈辈一直吃的是山上泛着腐味、虫味、枯草味的房檐水与旱窖藏水。村民一家人共用一盆水洗脸,缺水时节不洗脸不洗脚是常有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青壮年均外出打工,留下的全是年迈体弱的老人和孩子。

    要解决大池山村“穷”,最根本的就是解决缺水问题。

    为了彻底改变缺水现状,村支部书记徐秀兰经过走访群众、爬山越岭实地考察、咨询水利专家,多次召开村两委开会研究,于是决定打井,彻底解决大池山村人的吃水问题。为了使村民能吃上合格的饮用水,她自驾跑了多少路,也不知她几度失眠、更不知她求了多少次人,其中的心酸也许只有她自己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得到了上级的同情和支持,最终钻井500米,打井成功。

    机井打好了,由于水源地距离村庄约有1.5公里,需要挖沟铺设管道,那是需要钱的,缺钱是最要命的事情,徐书记二话不说,不顾家人意见,主动垫资让工程立即开工。

    她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干起活儿来热火朝天,手上磨出好几个大水泡,但她一直坚持着在工地现场指挥。在她的感召下,村民们也自觉地投入到了挖沟铺设管道的大军中。

    井打好了,管道接通了,村民吃上了自来水的那一天。她也和大家一样脸上终于露出了难得的、久违的笑容。

    三、彻底结束人背肩扛的历史,解决贯通老难路被提上了日程

    平地修路不算太难,可是要在这大山里修村村通户户通的水泥路难度可想而知。大池山村南凹自然村,位于龙大线的下方,村里没有公路与龙大线连接。村里人居住的都是被迫留守的老人,这些人有的身体虚弱常年有病,有的一瘸一拐行动不便,生活相当困难。眼巴巴的看着上面的大路,而自己没法走,人人都感觉心里不是个滋味。徐秀兰书记巾帼不让须眉,带领大家一起搬石头,磊地基,一身泥巴,满身汗水。该动用机械的地方,由于资金不足就八方筹借,筹借不到,就自己垫上。终于一条长500米的公路路基修好了。但是,要硬化这条路更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有一句话叫;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这时候,政府的户户通政策来了,在乡党委、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一条宽广明亮的大马路走进了南凹自然村。从此,改变了困扰本村几百上千年的老难路问题。与此同时,几个自然村的户户通工作也在同时进行着。全村共修建主干道 长500 米,宽5米,2500 平方米;户户通修建1000 米长,3000 平方米;经过徐秀兰同志的努力工作,一举扭转了本村公路交通的落后局面。

    四、农村富看干部,一个好的带头人就是农民最好的风水

    她任支部书记以来,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予一切。始终把全村群众放在心上,把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2021年7月,一场百年罕见的倾盆大雨降落在河南和卫辉的大地上。这场大雨同时考验着刚上任不久的徐秀兰和村两委班子。

    17日夜幕降临,已经56岁的她手持手电筒、木棍一高一低地走在村内的小路上,连日来的超负荷工作,顶风冒雨,她也被累夸了,出现了头晕、恶心、发烧嗓子嘶哑等症状。但是,她知道在这个党和群众都需要她的时候,她不能倒下。

    持续的降雨,致使山区停电,断网,村民手机没信号,与在外的亲人和本村村干部失去了联系。她和新航集团驻村第一书记李军良同志立即召开村两委及党员会议,制定解决方案。这时,山区只有微弱的联通信号,只有她有一张联通卡派上了用场。大池山村建有一个村民微信群,她就是靠这个群维系着村民与亲属的联系。手机没电了,只好用小轿车来冲电。虽然车里汽油不多,但也只能勉强支撑。这样一来,村民们情绪开始稳定了下来。

    “危难时刻,徐秀兰就是我们的主心骨。只要看到党组织,我们就看到了希望。”就是他这么一个人硬生生的把一个党支部书记做成了大池山村的一家家长,什么油盐酱处茶,鸡毛蒜皮之类的大大小小的事大家都乐意跟他说,她也会不厌其烦的给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全村张家李家的大小事都装在她的心里。

    五、匠心打造大池山经济品牌,做走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群众不富我不富,是她的认知理念。自古以来,大池山小米品质好,在当地小有名气,但由于产量不高,市场上认可度低等原因。徐书记带领村民成立了大池山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印制专用包装袋,利用电商平台,对大池山的黄金小米进行宣传。其本人还鼓励亲朋好友宣传、购买,增加人气,自己每逢回家,都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让家人和她一起站大街售卖大池山特有的农副产品。

    别人说她不像个支部书记样,她只是自嘲回应。为了扩大影响,她与驻村工作队一起,在新航集团广大员工中,鼓励购买爱心小米。通过合作社销售的小米,价格高于市场,质量有保证,这样村民的收入就提高了,合作社也有了一定的盈余。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了,生活环境越来越优美了,干群凝聚力更紧了,大池山村正由一个昔日民怨沸腾的乱村,成为稳定团结、乡风文明的进步山村。

    六、 在带领人民群众致富的路上,她把一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至极致

    徐秀兰同志上任以来,始终把党建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并学习其他兄弟乡村的好方法,总结经验,吸收利用。2003年她为了更好地做好党建工作,重塑本村形象,提振群众信心,加强人民群众与人大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本村首先建立了人大联络点。每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经济作为基础,兴建联络站也是一样。没有钱她自己垫付,没有技术设计找上级部门帮忙。终于,一个相对高标准的人大联络站矗立在了高山之上。

    通过人大联络站的建设,带动了妇女之家,青年之家、退役军人之家的协同发展。使群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徐秀兰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工作,不为权,不为利,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一心一意为党工作的优秀共产党人。(史清根)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