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乡村资讯 -> 媒体播报

    基层榜样丨河北石家庄元氏县90后村书记王玉滕——“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媒体播报

    2024-09-07 19:57:47

    56 0

      王玉滕(中)查看小麦长势。(元氏县委组织部供图)

      近日,驾车驶入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槐阳镇来厢村,映入眼帘的是茂盛的绿植、干净的村道和整齐的院墙。一排排美观又独具特色的“文化墙”,成为展现乡村文明新风貌的一道风景。谁能想到,以前这里是个出了名的后进村,10年间换了7任村党支部书记。

      改变从王玉滕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开始。2020年9月,已在大城市创办企业的王玉滕,响应槐阳镇党委号召,回到来厢村。王玉滕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功夫“啃”收水费和改管道这两块“硬骨头”。然而面对他的雄心壮志,村干部纷纷摇头,态度十分消极。阻力面前,这个憨憨壮壮的90后青年没有选择退缩,他坚定地说:“这是民生问题,不管多难都要干!”

      可能是村民感受到了年轻干部的勇毅和决心,不出三天,全村577户村民全部足额缴纳了水费,接下来便是重修供水管道。工程启动后,面临着没有工人,没有钱,没有原材料,甚至没有技术等问题。没有工人,村干部就是工人;没有钱和原材料,他们就先垫上;没有技术,那就学起来。王玉滕联系了水管生产厂家,上厂家学习了焊接技术。老党员苏焕辰说:“这个班子是前所未有的好班子,为了修好水管,经常干到半夜。”来厢村干部们踏踏实实地埋头苦干,乡亲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间。渐渐地,参与干活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他们有的提供电源,有的提供工具,有的看到村干部们忙得吃不上饭,就主动做好饭,为他们送过来。60多天,参与水管改造工程的村民从最初的2个人,变成了196人。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正常工期两年的工程量。而这件事也极大拉近了来厢村的干群关系,王玉滕趁热打铁,在党员“500米服务圈”为民服务机制基础上,建立了井长制,由井长联系党员,党员包联到户,真正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

      成功解决供水问题,无疑为来厢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看得出来,现在这个班子是站在我们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的。”提起现在的村“两委”,村民们交口称赞,而让村民樊雪辰最难以忘怀的是他老伴去世时,孩子们当时又不在家,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求助村委会,村干部们整整陪了他七天……靠着和村民们“掏心窝”地打交道,王玉滕的工作也逐渐破了冰。他带领村干部重拳出击杂乱不堪的人居环境,大力拆除侵街占道违建。他在街道两侧画了线,无论谁家的门台、小房等占用公共空间都必须拆,尤其是对党员干部更是“不近人情”。但越是铁面无私,大家还越是配合,只用了一周的时间,来厢村232处违建就被一拆而光,全村的门台也被齐刷刷地排列了整齐。接着,他们用45天修好了村北的柏油路,90天建起了高标准的村“两室”……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是来厢村干群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生动写照,也是来厢村华丽转身的见证。至此,村民对村“两委”班子的成见彻底瓦解了,威信真正树立起来了。

      环境美了,人心齐了,可如何让无山无水、没有特色产业的来厢村富起来呢?

      年轻的王玉滕对家乡的产业发展满怀信心。在他的带领下,村里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两委”干部、党员、合作社社员带头流转了100亩土地,创建示范田,种植河北省产量排名靠前的品种,并根据土壤成分调配肥料比例,形成了适合本村土壤和作物生长的复合肥,建设滴灌灌溉设施,邀请农业局专家定期到村指导,通过集约化管理,最终每亩试验田平均增产200斤,每亩平均增收300元。随后,王玉滕又将试验田的经济账形成了“明白纸”,发放到户,广泛宣传。效果非常好,村里半数以上的农户加入到合作社里,村党支部的带富能力显著增强。

      2023年,来厢村又依托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大力发展了大棚蔬菜种植,主要种植有机黄瓜和圣女果这类抗自然灾害能力比较强、生长周期比较短的优良品种。一期的6个大棚,每个大棚年收益6万元以上,可解决劳动力120人左右。为了能找到更多盈利点,王玉滕决定对蔬菜大棚进行扩建。“未来,我们将打造‘元氏菜篮子’工程,让周围辐射的这11个小区的人流量转化成购买力,为村集体再增收。”说起大棚种植的“钱”景,王玉滕眼里有光。

      流转土地、探索大棚蔬菜种植,只是来厢村产业发展的一小步。在王玉滕的心里,“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为了这份承诺,他带着村干部们梳理了全村的剩余劳动力,发现村里有些妇女因为要照顾家庭,不能按时到企业工作。村里便在合作社下,创新推出农村手工业加工项目,配备了缝纫设施,实行灵活工时,让留守妇女自由安排工作时间,按件计酬。2023年,来厢村的手工业加工订单量已达700余万元,产品主要出口至法国家乐福、欧尚超市等,带动了全村230人就业,人均年收入3万余元。

      而对于年龄偏大的村民,王玉滕与村“两委”班子经过多方调研,一致认为发展獭兔养殖产业最适合来厢村,王玉滕说:“獭兔浑身是宝,皮可以卖钱,肉可以增收,就连粪便,经过发酵处理,也可以施于蔬菜大棚。” 项目一确定,王玉滕立刻启程,赶往沧州找到本村在外打工、有着丰富养兔经验的陈永社,并劝说其回村担任养殖基地的技术员。技术有了,政策也要跟上,村里决定将繁殖好的小兔发放给村民,除了为村民提供技术支持,还承诺:“如果兔子死亡,村里只收小兔子的成本,如果兔子育肥,村集体将直接按照市场价回收。” 基地建成的那一刻,王玉滕心里的大石头仿佛也落了地。

      如今,来厢村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达60万元以上,昔日的后进村变成了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在这个过程中,王玉滕不仅成功破解了乡村治理的堵点、难点,还荣获了市级先进个人、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领头羊”,以及河北省“千名好支书”等荣誉。

      本报记者 车婧 通讯员 武永腾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