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海南】人民日报关注:南繁基地探育种
2024-10-19 21:32:45 28
  • 收藏
  • 管理

    【海南乡村讯】南繁基地探育种

    本报记者 周亚军

    在海南陵水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程师宋波开始了今年的南繁时间。

    每年9月中下旬到翌年5月,是农业科技人员的南繁时间。在海南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得益于独特光温条件,农作物的加代、扩繁等工作可以继续进行。

    插秧前,宋波先将写有编码的标牌插在苗床左上角,然后拿起两根棍子,先用长的比,又用短的量。长的一米二,短的一尺多。

    “这次插秧的育种材料,带有抑制杂草生长的性状基因,所以苗与苗之间的行距要分清,便于日后观察效果,设计的株行距是40厘米,每行插4株。”宋波说。

    宋波插秧,并不使用插秧机,而是挽起裤腿下田,一株一株地插。

    见记者不解,宋波解释,每一株科研材料的遗传背景都不一样,只有单株插秧,才能在大量的育种材料中选择表型良好的品种。

    据介绍,这批材料已经创制3年多,将减少除草农药的使用,今年12月底就能检验性状成效。

    宋波边插秧,边聊起所里的科研新动向:“水稻育种方向正在发生变化,过去以产量为主,现在兼顾提高营养价值和品质口感。”

    “上午收到北京寄来的水稻秧苗,下午咱们就能插秧。这多亏了刘华招。”宋波说,“听说有秧苗寄过来,他早早就留好了地,联系了插秧工人,上午就造好了苗床。”

    刘华招是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高级工程师,也是海南分子生物育种基地负责人,在南繁已有八九年。

    刘华招说:“以前,从找地到育种都要科研人员自己操作,过程繁琐,住宿生活等成本也比较高。这两年,海南创新种业服务模式,第三方公司能为南繁单位提供代种代繁等服务,可以帮助科研单位省去租地雇工等工序,还能让种业企业降低成本。”

    在南繁,科研力量也在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现在更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刘华招介绍,本地大米口感糙、产量低,他们研发的新品种南香丝禾,亩产千斤以上,口感好,亩均增收1000多元,帮助当地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夏季土地撂荒问题。

    据海南省南繁管理局统计,去年来自29个省份的农业科技人员已经超过1万人,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的数量也突破了1000家。

    抬眼望,远山青青,云雾缭绕;近旁的稻田,这边的秧苗开始插播,那边的稻穗马上收割。这片热土,一年四季充满生命力。

    上一页:【海南】屯昌千亩金椰子基地“种出”乡村振兴新风景 下一页:【海南】五指山2款茶叶荣获“全国红茶斗茶大赛”金奖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