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乡村资讯 -> 旅游头条

    冬访鸡笼山古道

    旅游头条

    2024-12-19 18:13:13

    61 0

      鸡笼山全国有多处,安徽和县鸡笼山位列其中。其位于县城西北的群山之中,海拔240米,主峰海拔275米。旧名亭山,又名凤台山,因山顶呈鸡笼状得名,是国家4A级景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和县鸡笼山古道植被丰富,景色优美,名人故事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现已成为游览观光、抚今追远的网红景区。

      鸡笼山古道初建于2015年,是在原有古道的基础上开通的,全长约1公里,宽约2米。其南段为水泥路面,其中有一段是石头路面,为古道遗址;北段原是以水泥柱、预制板搭建的仿木栈桥,由于桥面损毁,2024年改用实木建造。

      鸡笼山植物茂盛,有较长的植树史。鸡笼山林场的工人介绍,林场在民国时只是苗圃,1960年正式建成林场。林场每年都在植树、护林。鸡笼山林木有原生林、次生林、人工林3种。建场初期,这里栽满黑松和马尾松,后因生松林线虫病而被砍伐清理,柘树、黄檀、黄连木、山胡椒因此生长起来。原生林有朴树、枫杨等。引种的有檫树、板栗、枫香、樱花等,还有大片茶园。

      古道两侧植物品种丰富,乔木尤多;石头也多,争奇斗艳,以方正为主;一道溪水潺潺而来,形成深潭,似聚宝盆,似绿宝石,似丹凤眼,似巨大的树叶,似山神的心脏,让人浮想联翩。从古至今,名人足迹层层叠叠,或许如今我们每迈出的一步,都与他们的脚步重叠。

      走进鸡笼山古道,红的不仅是枫林,还有檫木、紫薇、乌桕、樱花、枫香、榉树、八角枫等;红的也不仅是叶,还有野生卫矛、野鸦椿等的果实、果壳。

      卫矛多用作园林绿化,野生卫矛我却是第一次见。它高三四米,叶卵圆形,或浅红或深红,至今还很密集;果实长椭圆状,尖如枣核,聚集成簇;皮是红色,硬实发亮,似山茱萸,似枸杞子,似亮晶晶的红宝石。放嘴里咂咂,又酸又涩又硬。

      野鸦椿只有几棵,叶子不多,远看是一树红花,似一片云;近看是一朵朵花,似红蝴蝶、红蜻蜓,保持着飞舞的造型;凑近了看,那鲜艳的红,不是花朵,也不是果实,而是果实向外翻起的壳。林场的工人告诉我,这是珍奇树种,林区少见。

      这里的树种还有柘树、黄檀、雀梅、马尾松。前两者都是野生树种,长势极慢,所幸已经成林。柘树枝条刺多,又称柘刺;果实软耷,不规则,肉红色,像水果糖;从被锯的杈枝看,年轮极其细密。黄檀木叶尽落,树干光滑、干燥、微黄,整棵树看起来,萧疏高古。

      雀梅是藤状植物,有七八米高,缠绕在一棵黄檀上,长这么高也极少见。雀梅自古以来是制作盆景的重要材料,素有盆景“七贤”之一的美称。马尾松以及黑松、火炬松,本是大量引进的树种,但因得了松树线虫病多被砍伐,其中侥幸留下的一棵,居然生存下来,傲然挺拔,在古道边鹤立鸡群。

      这里还有很多树木以及草本品种,有些也是稀有品种,如牛鼻栓、山胡椒、八角枫。常见的植物有高大的檫木、枫杨、桑树、麻栎、朴树、榔榆等,有的高达20多米,树围220厘米,树径80厘米。有一棵桑树,树根处有个洞穴,可钻进去一个小孩。有一棵朴树,从古道右边斜伸过来,像一座绿色拱门,很多游客在它下面照相。古道两旁和整个山上,有很多高大的朴树,它们是原生林。

      和县自古以来气候宜人,植物种类繁多。据《和县标准地名录》记载,和县3000多个村庄中,有100多个村庄是以植物名称命名的。和县汪家山龙潭洞出土的和县猿人头盖骨化石以及熊猫、大象等诸多动物牙齿及骨骼化石,足以说明从遥远的古代起,这里就是宜人宜居的生态福地。

      鸡笼山作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仿佛集聚了和县植物精华,是天然的植物园。山中遍布参天古树,面积4500公顷,立木积蓄16万立方米。走在这条古道上,目不见天,道路两旁,四时之景不同,如同天然画廊。

      古道入口处有块石头,刻着“鸡笼山古道”5个红漆大字,是这里的原生石英砂岩,方正古朴,色如丹砂,历经风雨。石是原石,道是古道。字是新刻,鲜艳夺目,象征今天的幸福生活。

      一路上行,又有多块石头。一块上面刻着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两月青山不暂离,入城未见有山时。万峰送我都回去,只有鸡笼未肯辞。”

      杨万里在江东转运副使任上,曾有两次对所辖区域的巡行、视察,并留下了大量诗篇。该诗创作于他第二次巡行期间。他在诗中所表达的是和州人的深情。

      另一块石头上刻着朱元璋《登鸡笼山》诗:“罢猎西山坐拥旗,一山出地万山卑。崔巍巨石如天柱,撑著老天天自知。”和州(今和县)是朱元璋打天下的起点,他在这里留下许多传奇故事,令人赞叹。如今,和县文化旅游部门正在组织人员排练相关情景剧,拟在古道旁演出,以丰富鸡笼山旅游项目。

      和县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正在逐步挖掘、整理、开发、传播之中。时光更迭,岁月悠悠,这条古道上不知走过几多人,樵夫村氓、贩夫走卒自不必说,著名人物亦不知几多,一幕幕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故事在这里上演。

      沿古道继续上行,左侧是一条溪流。溪水不多,绕石而下,曲折回环,其声响细碎,如山间轻歌。怪石嶙峋,大大小小,形成一条石头的河,仿佛讲述着史前的故事。

      此处有一深潭,约100平方米,心形,由山水凝结而成。池水清澈如镜,池边栽着好几棵枫香树,遮天蔽日。据说曾有仙人在此修炼,以仙法化出此池,帮助凡人忘却世间忧愁与纷扰。我站在池边,尘世的喧嚣渐渐远去,内心被这澄澈的池水涤荡得宁静平和,只余对这方山水的敬畏与沉醉。

      此处有石,有山,有水,有树。有人拟过一副对联:“古道千秋,岁月遗痕藏石径;鸡笼万籁,山林秀色映心湖。”

      鸡笼山古道开通后,南接丰乐古道,北接花月大道。丰乐古道得名于明代永乐年间,相传当时有一年和县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百姓为纪念这一祥瑞,便将当地这条连接四方的重要道路命名为丰乐古道。花月大道得名于起点花园村和终点半月湖,原是砂石路,现拓宽为4车道乡村公路,也是商业大道、观光大道。

      古道南端的山里塘村,相传起源自古时一位商人为报恩而建立的免费供往来行人食宿的客栈。现在这里鸡犬相闻,民风淳朴,高寿者多,自得其乐。在古道北端,所谓“山后”,曾形成过较大规模的农贸市场,一时热闹非凡。后来有人把“山后”改成“善厚”,取“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之意并加以弘扬。如今此处的王店村,已经成为省级和美乡村,今年还举办过全国夏季村晚。

      鸡笼山古道的重新开通,是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它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展现出现代的便捷与舒适。无论是徒步旅行、骑行还是自驾游,游客们都能在这条古道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它就像一条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连,让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历史的韵味。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