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乡村资讯 -> 媒体播报

    守望乡愁 | 大山里的通溪村,就是我的“阿勒泰”

    媒体播报

    2024-12-29 20:41:51

    42 0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湘西多山,从湖南省怀化市主城区行至芷江县公坪镇,沿路青山连绵,舞水沿河风光。行至三眼桥,右转顺公路而上,过桐树溪、高庄,群山之上,便是通溪村。

      欧阳娉(右)在“百年古树宣讲点”。(资料图)

      2023年我博士毕业,心里却始终惦念着家乡那片山、那条溪、那些可爱的人,于是我来到了通溪村。尽管距离市区车程不到1小时,但因被大山包围,相较于城市的喧嚣,在飞速现代化的今天,通溪村尤有一种“桃花源”式的慢节奏生活。

      李娟在《我的阿勒泰》中写道:“愿你能通过我的眼睛和情感,体会到遥远的阿勒泰角落里的一些寂静、固执的美好。”我想,通溪村就是我的“阿勒泰”,在这里,感受一些宁静的、广袤的、质朴的美好。

      一

      凡耕种者,必有收获。

      村里的田,大多集中在村道两旁,平日里,进屋出门,总能一眼看到这一亩亩绿苗稻黄,盼着一整年的收成。

      在田里走一走,心里才会踏实。通溪林多、地少,这不多的土地上,仍旧饱含着群山万壑的深情。通溪村现有的815亩耕地,在我国幅员辽阔的疆域中,实在微不足道,但是全国各个角落的耕地加在一起,就组成了我国耕地的“大盘子”。这里的乡亲,和无数躬耕田野的老百姓一样,在一次次弯身中,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从早春,就盼着稻秋。于是,这一年我跟着村民们走向田间地头,迈过田埂山沟,端起饭碗,闻到稻香,作为世界杂交水稻的起源地,袁隆平的音容笑貌似在眼前,福地怀化始终赓续“问稻”精神,溯源农耕文明。正是他当年播下的第一粒种子,让“世无饥馑、岁晏余粮”。

      以前听过、背过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到了这里,凝结在一次次弯腰里。我们向往过无数次“诗与远方”,最深厚的情感却根植在这片土地——大地是母亲,种子是生命。

      通溪村,正是无数个小小村落的缩影,凝聚一起,回答时代的问题:以个人之“小种子”,共促家国之“大丰收”。

      二

      等风来还是追风去?还记得夏天的时候,慢节奏的山里面,只要有阴处,必然阵阵凉风。我们羡慕村支书家里,木质的房子,不必开空调风扇,都在炎炎夏日里透着丝丝凉意。山川,溪流,森林,草木,就像《我的阿勒泰》剧中般寂静安逸。

      在我印象中,绿色和黄色是通溪的主色调。绿是丛林,全村地域面积12.66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1.33平方公里。黄是土地,以及下地时满脚的泥泞。这般偏远的村子里,却沿着山岭,修出一条盘山公路,原先需要摸着小路走出来的村民,顺着公路,时间缩短到原先的六分之一。

      来到通溪,我提到最多的是山、是地、是路。因为在乡亲嘴里,说得最多的就是山、是地、是路。但是,路是怎么走出来的?

      走到五组彭鸣友家上面,水泥路也就“戛然而止”了,再往上,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在这里,常有马匹出没。在村里看到马并不稀奇,更何况,这条路,本就与其息息相关。

      最开始,村民挑着担子,从这里翻过山,赶到镇上去。后来,有了马,马驮着物资,把路趟得更宽更长。再后来,政策来了,设备来了,机器来了,车辆来了,新的路也来了。

      村里与外面通路,结缘于采育场。采育场对通溪而言,感情很复杂,故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进山伐木,破坏了村里的森林,但也因为他们的进驻,村里通了公路,提高了收入。更重要的是,因着这条公路,因着外人进山,山里人也了解了城市生活和城市文明。

      这对外面世界而言,是很难想象的。但对这个原本闭塞的村庄来说,却迎来了新的春天。

      脱贫攻坚时期,村里来了一支芷江县交通局的驻村工作队,他们和村民一起,齐心把村里的路加宽并硬化了,现在问村里的人,他们都还记得:“胡队长一到村里,就跟我们说,要想富先修路,几年下来,家也顾不上回。”如今,村里的主道已经畅通平顺,村里的人都说,是党的政策好,小小的溪流,从群山“淌出”,流向集镇,流向更远的地方。

      三

      2023年8月,我来到公坪镇通溪村工作。车往山里开,越往深处,我心里越没底。后来,特别是晚上从村里出山,抬头便是满目的星星。在山峰之上,星空似乎触手可及。因此,我常和村支书笑说,我们这是“下村去”,还是“上山去”?

      然而,大山里的子民,就在这里面,安其居,乐其俗,被群山抚育,又哺育着他们的子女。也正是如此,通溪村的山、路、树、草和一丘一丘的禾苗、一亩一亩的丰收,都为我提供了强大力量。

      这一年来,我跟随村支书走进“千家万户”,深入“田间地头”,脚步丈量大地,倾听群众心声,积极销售村内蜂蜜、大米等农副产品,凝聚多方力量,守护粮食安全。

      我们发起博士驻村“筑梦计划”,设计通溪村logo及文创产品,完善农家书屋,改造村卫生室,打造“百年古树”宣讲点,开展“思政课堂”,走访调研、收集整理并撰写《通溪村史》,努力以文化人、以文兴村。

      我们开展暨南大学博士生赋能芷江乡村振兴实践,与暨南大学中文博士生党支部开展支部共建,邀请博士实践团来芷江调研考察,携手助力“湘品出湘”。

      西南旷野的风,汇入珠江东流,再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我想,只要用心、用情、用力,处处都是选调生们的“阿勒泰”,处处也是干事创业的“梁家河”。

      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公坪镇通溪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欧阳娉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