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上世纪80年代实行干部下乡办点制度的回忆与思考
2025-02-15 21:40:50 34
  • 收藏
  • 管理

    上世纪80年代,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武冈的党政干部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把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焕发出来的热情引导到发展农村经济上来,一举解决了人民群众千百年遗留下来的“温饱”问题,这段时间,发展变化的因素诸多,其中实行党政干部下基层的制度是关键。因此,上世纪80年代的这段历史值得回顾、值得思考。

    上世纪80年代干部下基层办点的回忆

    1979年至1986年是何作国同志任中共武冈县委书记的期间,他上任后在县直机关党政干部大会上提出:“生产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响亮口号,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拥护,由于党的干部改进了作风,极大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全县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19.71万吨上升到1986年的43.18万吨,增长1.2倍,人均粮食占有量从1978年的349公斤增加到1986年的613公斤,人均增加253公斤;1986年,全县出栏生猪168.1万头,比1978年的96.93万头增加1.5倍;全县农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9969万元增加到1986年的23.6亿元,增加21倍。现在,他调离武冈已经快四十年了,武冈的老百姓一提起何作国同志都赞誉他是关心群众的好书记。

    书记带头办点。何作国同志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地方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措施是领导者务必思考的主要问题。因此,1979年冬他一上任就把帮扶点定在湾头桥东元村,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根据该村实情,谋划出“一种二养三加工”的发展蓝图,为全县制定重大工作方略出谋划策掌握第一手材料。1981年,全村开发水稻高产片3100亩,亩产950斤;柑橘3000亩,产果2万担,养猪6500头;还办起了饲料加工厂、砖厂、农产品加工厂。1982年冬,县委在东元村召开农村工作现场会议,召集各乡、镇、村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认为东元村的经验在全县具有代表性,会议后,全县掀起了“一种二养三加工”的热潮。1983年,全县粮食总产比上年增加45%,经济作物比上年增加2倍以上,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何作国同志的带领下,县委9名常委都下基层办点,提倡和推行“一线工作方法”,即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动,感情在一线融洽。县委常委给各部门、各乡镇作出了榜样,重大工作由点带面,推动全面。

    部门对口办点。在县委常委的带动下,县直各部门都主动办点,干部下基层蔚然成风。县农业局兴办了科学种田点,县林业局兴办了造林绿化点,县财政局兴办了财源建设点,县工业局兴办了农机支农点,县文教局兴办了文教兴县点,县民政局办起了扶贫帮困点,县供销社兴办了农副产品种植与加工点。茶叶是当年武冈的拳头产品,但由于没有茶叶加工厂,农民卖鲜茶叶收入甚微,1981年至1982年县供销社在文坪镇兴办5个红碎茶厂,该镇茶叶收入提高2.3倍,供销社在这里办点的同志写出《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办茶叶加工厂的报告》,呈送县政府分管财贸的副县长袁松山和县长肖尊吾。县领导认为这个报告提出把农产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思路很好,于是在组织专人调查的基础上,召集县直供销、农业、商业、财政部门的负责同志到文坪镇召开全县兴办茶叶加工厂的专题会议,号召全县大办茶厂。自1983年至1985年,全县共兴办茶叶加工厂27个,总产值达1.6亿元,税收1300余万元,茶农增收了,财政收入增加了,农民种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区、社层层办点。在县委常委和县直机关干部的带动下,全县8个区(镇)、32个公社有三分之一的干部下基层办点,出现了层层办点的领导方式。当时在龙江区担任区委书记的林雨亲在陡山村办点,他通过仔细调查,发现该村影响高产的主要原因是矿务水渗透到农田,为此,林雨亲发动800余名群众突击5天,开挖排水沟1.5华里,把这片低产田变成高产田,1983年亩产由原来的150余公斤增加到300余公斤,林雨亲的试验田亩产达400余公斤。此外,该村还兴办了猪场、茶叶加工厂,林雨亲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这年春节陡山村的老百姓耍着狮子到林雨亲家贺岁。为了以点带面推动全面,林雨亲先后两次召集各公社、大队负责人在陡山村召开现场会议,陡山村因地制宜、改造低产田、发展经济的做法在全区普遍得到推广。

    建立办点制度。县委对干部下基层办点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年中定期检查,年终严格考核,总结评比,表彰先进。县委明确规定:县直部门必须有三分之一的干部下基层办点;办点干部必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年为基层兴办一至两件实事;办点干部每年要写出一至两份调查报告;办点干部在群众家开餐,必须按标准支付伙食费。这些制度建立后,县委实行严格考核,县委召集驻点干部每季度召开一次汇报会,每半年一次经验交流会,年终进行一次大检查、大总结、大评比,对下基层表现好的干部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

    上世纪80年代干部下基层办点制度引发的思考

    上世纪80年代干部下基层办点的制度,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我们 党 代 表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贴近群众、关心群众的群众路线。这个制度告诉我们: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干部作风是党的形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这个制度已经过去许多年,但其引发出来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干部下基层办点必须坚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的同志认为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事务干部可以不要管了,干部下基层的意义削弱了;过去那种干部下基层的制度过时了,不必坚持了。对过去实行的干部下基层制度要不要继续坚持?怎样坚持?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继往才能开来、开来必须继往,但是,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完全继往。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事例给了我们深刻的沉思:荆竹镇九塘村上世纪80年代是县委常委、副县长袁松山办的点,1983年春节前,九塘村干部给袁松山送来30斤草鱼到机关宿舍,袁松山说:“鱼我收了,必须按市价付钱。”九塘村干部眼见袁松山在村里累了一年,年关送些鱼还要付钱,这不合情理,便婉言拒绝,袁松山说:“你们不肯收钱,就把鱼拿回去。”九塘村干部见到袁松山硬要付钱,只好照价收了钱。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2005年,某村用一口五亩的鱼塘养起了草鱼,由于当地群众精心饲养,塘里放养的1500尾草鱼长得又大又肥,大的每条5至6斤,小的每条3至4斤,但是这塘鱼先后几十次被相关部门的人钓得一干二净,分文未付,后来村里还到农贸市场买来三百斤草鱼放到塘里,也被钓光了,群众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这个事例虽小,却反映了作风的大问题。因此,习 近 平 总 书 记在山东菏泽(市区)书记座谈会上,给市、县委书记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其中凝结着对“官民”关系的思考,打破了官的神秘化,告诉人们一个浅显的道理,一个人有再大的权力、再大的本事,都不能忘记了“我是谁”,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应该对百姓负责,为人民服务是理所当然的。干部的作风问题是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的,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抓下去,如果前热后冷、前紧后松,就会功亏一篑。因此,新时期必须坚持和完善干部下基层办点制度,让干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这个制度不能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可以松懈,而是应该抓紧;不应该停顿,而是应该坚持。要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抓,积少胜为大胜,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干部下基层办点的方法必须创新。当前,农民群众的生产方式、生活条件、思 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对物质、文化、精神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农村基层的情况与上世纪80年代大不同了,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需吹口哨出集体工,不需催种催收,不需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但是,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解决好“地谁来种、新农村谁来建”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把上世纪80年代“催种催收”的方法改为服务型的方法,大力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提高做好农民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就要研究和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服务”是做群众工作的根本。服务就是帮忙,目前,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滞销,需要找销路,但农民信息不畅通,需要帮助。2015年秋,邓元泰镇华塘、天心、凤溪、山岚等村盛产脐橙、柑橘、水果在家堆积如山,眼看就要烂掉,农民心急如焚,农 业 部 门在该镇办点的同志跑广东、走北京,跨越全国7个省市,将该镇10000余担脐橙、柑橘找到销路,卖出好价钱,这种“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帮农民之所帮”的做法值得大力提倡。“引导”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时下,各种情况千变万化,各种价值观要求多元化,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群众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思想上遇到大量迷茫、困惑和疑虑,有的甚至在心理上出现许多的顾虑、忧虑和焦虑。“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我们必须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思想脉搏,及时做好引导、协调和转化工作,让村民同心同乐。“创新”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动力。我们工作上经常会遇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等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开展蹲点调查,要像上世纪80年代办点的方式那样,深入基层,解剖麻雀,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领导干部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始终关心基层联系点,关心联系点的群众,真心实意地交朋友、拉家常,直接了解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所需、所急、所盼。“排难”是做好群众工作的真功夫。“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一件实事给群众看。”双牌镇四龙村是全市有名的干旱地带,十年九歉收,市里安排商务局干部曾一兵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扶贫帮困,他入村后,千方百计寻找水源,发现该村一处山岭的岩石下有地下水,曾一兵又到株洲引进一位武冈籍企业家投资600余万元,终于掘开深井,挖出了地下水,建成村自来水厂,一举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的用水问题,老百姓看见岩石底层流出的清泉,放起鞭炮庆贺说:精准扶贫政策好,曾一兵被授予“最美扶贫人物”候选人……为此,我就此事写了一首《四龙村扶贫见闻》的诗歌:“武冈东路一山坵,干旱连年百姓愁;精准扶贫添妙计,掘开深井碧泉流。”“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当前,一些地方农民群众的困难还较多,我们的干部要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干部下基层办点的考核必须加强。古人曰:“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更没有良好的干部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思想教育,大多数干部转变了作风,但有的人仍然作风漂浮,不太受群众欢迎。有的干部开着小车,上午十点下乡、下午三点回城、走马观花……习 近 平 总 书 记指出:抓作风建设要“着力从思想上正本清源,立根固本;对党员干部来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没拧紧,就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各种踩踏红线等现象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必须建立严格的干部下基层考核制度,对干部实行量化考核,改变传统的干部考核办法,实行“六个结合”:把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把当面印证与背面了解相结合、把定性评价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全面了解与重点解剖相结合、把汇报考核与实地考核相结合、把定期考核与经常考核相结合。通过考核考察、总结评比、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把干部下乡办点工作与选拔、锻炼、使用干部机制结合起来,通过实行在下乡驻村一线选任干部机制,有效调动干部的积极性,推动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做到群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使下基层办点的组织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活动方式更加符合服务基层群众的需要。

    作者简介:李永湘,湖南省武冈市人,历任武冈市政府办副主任、武冈市委办副主任、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市委统战部部长、武冈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退休后,担任武冈市党史联络组成员)




    上一页:特朗普称已撤销拜登安全许可 下一页:波罗的海三国将并入欧洲电网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