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乡村资讯 -> 乡村经济

    建三江:打造智慧农场 端稳“中国饭碗”

    乡村经济

    2022-09-22 22:43:16

    91 0

      金秋九月,建三江稻浪滚滚,机声隆隆,一台台割晒机联合作业,标志着千万亩水稻收获拉开序幕。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建三江考察时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几年来,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水稻陆续开始收获了,今天再来请教一下专家,确保颗粒归仓。”种植户史慧德今年已经是第三次到大兴农场科技园区咨询请教。通过技术人员多年的“知识灌溉”,种植户牢牢树立了“科学种植、不懂就问”的理念。

      “过去老百姓种地完全靠经验,品种杂乱,质量参差不齐。园区成立以后,在三代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优质品种覆盖率达到100%,亩产1300斤的地块已经不在少数,粮豆总产更是在2021年突破40万吨!”回眸发展路,建三江分公司大兴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副总经理高海军感慨万千。

      有良方也要有良田,建三江人深知这一点。近年来公司不断推进水田标准化改造。“改造后格田大,春天打浆、秋天收地,大车干活那个叫一个快!”大兴农场有限公司科技示范户胡春光告诉记者,水田标准化改造彻底解决了土地资源浪费、费工、费时、费力、费水、费钱的六大难题,同步完成了标准格田替代一般格田、黑土保护、绿色农业等多个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战略要求。

      2021年,北大荒集团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总产超过460亿斤,增产30亿斤,实现了播种面积最大、粮食产量最高的历史性突破。其中,建三江分公司实现粮食总产671万吨,比五年前增加30万吨。

      今年按照目前测产情况,北大荒集团“十九连丰”已成定局。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一直是建三江的坚定目标。2021年,建三江农业科技贡献率79.55%,科技成果转化率98%。

      如今,依托科技加持,建三江的“新农人”把种地玩出“新花样”。无人机车在水稻田里进行耢雪散墒作业有自动导航定位,千米作业横向误差不超过2.5厘米。“不仅是耢雪散墒,目前在红卫农场水稻生产实现耕地、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等全程机械化。”建三江分公司红卫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负责人李岩介绍,不但生产环节实现全机械化,田间管理更是达到了智能化,种植户只需在手机上下载一个智慧农业APP,就可通过智慧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查看地里的情况,管理稻田。

      据李岩介绍,智慧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通过卫星影像和多光谱无人机影像,形成一个全场农作物的长势图,再通过连接种植户地里的监控及平台大数据分析,科学指导种植户进行田间病虫害、叶龄诊断、水肥管理等工作。

      红卫农场有限公司只是建三江分公司6个智慧农场中的一员。在大数据及先进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建三江分公司通过对设施、装备、机械等远程控制、自主决策,实现“无人农场”全天候、全空间、全过程无人作业,覆盖耕种管收各个环节。

      有土斯有粮。珍贵的黑土资源是建三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

      每年春播前,大兴农场有限公司农技推广中心化验室工作人员都通过试验,准确测定出土壤中含有的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等含量,并记录测定结果,根据不同作物所需,科学制定施肥建议,及时告知种植户,引导其科学施肥、合理节肥。

      截至2021年底,建三江分公司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748.25万亩,持续实施“三减”地块1000万亩以上。

      从将黑土地保护纳入现代化大农业提升发展工作方案重点考核项目和“十四五”规划重要项目,到制定下发《黑土耕地保护专项行动方案》,建立健全黑土地保护长效机制;从每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测深施肥、节水控灌、变量施肥施药等减肥减药技术措施1000万亩以上,到应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504.8万亩、秸秆全量还田98%以上;从与中科院联合签署国家级重大黑土耕地保护课题即“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项目,到“三江模式”被列为《国家黑土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主推技术;从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个、面积459.5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6%,到全口径有机认证面积23.18万亩,建三江分公司用坚定不移的决心和行之有效的举措,让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域内资源成为品牌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信心所在。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 积分

      1

    • 文章

      5

    • UID

      8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