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义,男,1966年9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水南农民剧团团长。
杨天义从废品收购起家,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奋斗,自筹资金100余万元建设了水南镇的第一座影剧院,组建了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水南农民剧团。
25年来,剧团共免费为乡亲演出戏剧、放电影一千多场,观众达上百万人次,极大丰富了当地群众文化生活。春节期间,剧团已在各地演出12场。作为水南戏曲传承人的杨天义,于2020年成为中国戏剧协会会员,2021年荣获全省“最美基层文化人”称号,还先后被评为江西省劳模、吉安市首届突出贡献乡贤、吉安市百名农民创业标兵、吉安市优秀共产党员、吉安市农村文化先进个人等。
自2019年起,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水南农民剧团成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戏曲频道的常客,其选送的歌剧《绣红旗》和小戏《帮扶》等播出后,红遍大江南北。多年来,剧团创作的《鹅缘》《腐竹缘》《要幸福,不要彩礼》《一斤腐竹》等带着乡土味十足的戏剧节目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奖。
在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水南镇,活跃着一个农民剧团。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一代又一代,在梨园里坚守、传承、创新,把“喜好”搬上了国家级舞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真所谓“唱得梨园绝代声,庐陵惟数水南人”。
六月的阳光,清新而温暖。在这美好时节,记者走进有“中国状元之乡”美誉的水南镇,探访水南农民剧团,与剧团历代名角说戏,回顾梨园往事,感受着水南老表对戏曲的热爱、传承与创新。更让记者思考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戏曲事业怎样才能生存、发展、光大。
坚守与传承
“水南农民剧团起源于水南镇华山村‘三角班’。”说起水南唱戏的发展历程,今年85岁的水南农民剧团引路人赖坦贞记忆深刻。他告诉记者,最早,在电影电视还没有走进水南山区时,山区的老表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乏味。自从村里有了戏班子,有人唱戏,看戏就成了山里人的一大喜好。逢年过节、办喜事,村里都会上演戏曲节目。每当锣鼓一响,村民们就不约而同走进剧场。
“1951年,华山村人自发组建了一个叫‘三角班’的戏班,有12个人,请师傅来传教‘三角班’戏。”敞开话匣子的赖坦贞,回忆如泉涌。
记者采访赖坦贞时,他把自己写的回忆录展示给记者看。他在自传里写道:“节目通俗易懂,服装简单,演员少,随便用木板搭个戏台,就可以演戏。每年正月,除村里演出外,还会去其他村巡回演出。适合农村娱乐特点,深受老百姓欢迎。我这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唱戏……”
通过赖坦贞的讲述和回忆录,记者了解到水南戏曲的发展历程。华山“三角班”是水南戏曲的领头羊,随后“三角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水南村村都有“三角班”。但随着农村文艺的发展,1955年冬,华山村农民剧团取代了“三角班”,队伍更大,剧目更多,形式更活,既演现代戏又演古典戏。
1958年,剧团因各种原因停办。当年自愿参加“三角班”的赖坦贞在城市工作几年,见多识广,特别是学到了更多的戏曲知识,回到村里后,于1961年冬重新组建华山农民剧团,演员增加到25个,并到省城买了些正规设备,先后排演了《秦香莲》《十五贯》《包公智斩鲁斋郎》等8部大型古典戏。正月除初一、十五在村里演出外,其余时间都到外村演出。
1981年,在华山小学内,兴建了水南第一个“大礼堂”,可容纳800多人。这一永久性戏台的搭建,让剧团从此有了排练、演戏的固定场所。
当时农村的经济条件是有限的。为了剧团的生存发展,村里拿出了几亩地、一口鱼塘,由剧团经营,所有收入供剧团使用,加上出村演出的收入,农民剧团才得以生存,并有所发展。
就这样,华山农民剧团一直延续了近30年。改革开放后,因外出创业打工的人多,华山农民剧团解散了。
时间拨到2000年,华山村的戏迷杨天义,接手传承了农民剧团的衣钵。
“当我事业有所成就的时候,不顾家人和亲友的反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建农民剧院、办农民剧团,开启我的戏曲人生。”
10余年后,杨天义把水南的戏曲演绎得有声有色。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水南农民剧团自创办以来,始终秉承“农民自己演戏,演农民自己的戏”的宗旨,精心收集民间的各种文化艺术,将其转化为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戏剧、小品、舞蹈等形式,既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又将民间艺术这一瑰宝发扬光大。同时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能歌善舞、能拉会弹的演职人员,至今已有80w人。
杨天义还对水南农民剧团成立以来的资料进行了汇编,三本厚厚的汇编记录了水南农民剧团的发展历程、创作的作品和所取得的各项成绩。
热爱与精彩
白天务农,晚上唱戏;农时作田,闲时演戏。在水南,这成了喜爱戏曲的老表们的常态。
“因为村里老表都喜欢看戏,我们喜欢唱戏,大家两相情愿,也就有了农民剧团的诞生。”赖坦贞说。
他在回忆录里写道:“我这一生酷爱文艺音乐,从1951年自发自愿参加村里的‘三角班’,到后来主动组建剧团,为剧团操了一辈子的心。”回想过去唱戏的点滴,他兴奋不已。
如果说赖坦贞是华山农民剧团的第一任台柱子,那么第二任就非赖光任莫属了。赖光任从16岁开始唱戏,在戏台上的时间最久,从演戏、编剧到当导演,即使现在70多岁,也没有停歇过。
赖光任从五六岁起,就看村民演戏,从小耳濡目染。读书时,他在学校歌唱得好,16岁回家务农。深受戏曲浸染的他,要求进剧团唱戏,从而开启了他的戏曲人生。“我们村的青年男女都以能够进剧团为荣,我们除了务农,其他的时间都花在唱戏上面。”
18岁那年,吉水县采茶剧团来招赖光任进剧团。他很想去,因家庭原因没去成,这成了他一生的遗憾。后来,赖光任在村里小学当民办老师,他一边教书,一边唱戏。又是因为唱戏,他连公办老师都没有当成。
赖光任师从吉水县剧团廖化玉老师,吹拉弹唱念做打样样学。1981年,他到省里专门学导演知识。因为吃苦肯学勤练,赖光任成为华山农民剧团的主角。他告诉记者,在团里什么角色都演过,作曲、二胡、打鼓、敲锣、台前幕后都会,还带了几十个徒弟。
“他是我们剧团里的全才,作曲、吹拉弹唱样样在行。”说起赖光任,常演老生的赖光德啧啧称赞。
在水南,赖坦贞、赖光任、赖光德、赖梅莲等人不但唱戏出了名,而且影响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像杨天义那样的戏迷。就是在现在这个娱乐形式多样的年代,水南依然有许多戏迷。
杨天义是看戏入了迷,办戏更出彩。
“我小时候就喜欢看戏,每次有剧团来村里演戏,我都早早地搬凳子去占位置。因为喜欢看戏,我跟着剧团走遍了华山周边每个村。有一次看戏时下大雨,看到村民们身上淋湿了,我就想着长大后,也要办一个剧团,建一个剧院,让村民们看戏不再被雨淋。”杨天义回忆过往时,深情地道。
改革开放后,杨天义做生意挣到钱后,第一件事就是办剧团。
2000年,他用10余年来收购废品积攒的一点钱,买了一些简易乐器,组织当地一些爱好吹拉弹唱的村民,组建了草根农民剧团。
2002年,杨天义在水南街上建起了江西省第一个农民影剧院。2003年,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水南农民剧团正式成立。杨天义把那次淋雨产生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从此,水南农民剧团就有了栖息之地,并且从这里走进了省里的舞台,走进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他们用热爱演绎了水南戏曲的精彩。
25年来,水南农民剧团参加各级比赛几十场,荣获了国家、省、市、县级许多演出、戏曲创作奖项。2007年,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水南农民剧团获得江西省农民剧团会演一等奖。
2016年,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农民剧团,他们进京参加了“中华颂”第七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文艺会演,创作的方言小品《鹅缘》,开创了吉水县文艺节目在京会演并获奖的先河。2017年、2019年、2023年三次登上央视戏曲频道。201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水南农民剧团在央视“一鸣惊人”栏目录制的节目《绣红旗》《帮扶》在国庆期间循环播放,反响热烈。
文化与产业
“人这一辈子总要坚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杨天义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他坚持每年在剧院举办大型文艺晚会,常年活跃在民间乡村,定期免费“送戏下乡”,每年下乡演出不少于60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办剧团、搞演出,资金投入少不了。起初,杨天义靠着演出收费和做点小生意的收入,来维持剧团生存,但随着剧团发展壮大,资金越投越多。据不完全统计,自水南农民剧团成立后,杨天义先后投入上千万元,用于置办服装设备等,每年支付演职人员工资10余万元。2022年,他又投入50余万元对剧院进行改造提升,使剧院面貌焕然一新。
剧团要长远发展,资金如何确保?杨天义陷入了长时间的思考。水南本地有许多加工腐竹的作坊,村民们有着丰富的腐竹加工经验,但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敏锐的杨天义决定做大水南腐竹加工产业,以厂养戏。演职人员白天做腐竹,晚上演戏,用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发展。
脚步坚定,步步生花。2003年,杨天义成立了吉水县天意食品有限公司,创办水南腐竹产业合作社,注册了水南牌腐竹商标,采取“公司+合作社+产业+农户+剧团”的经营管理模式,带领数百户农户走上腐竹加工行业,用腐竹生产经营的收入支持剧团发展。他们每年从水南腐竹产业的收益中,拿出20余万元用于剧目创作、演员培训和演出支出。
据了解,杨天义的水南腐竹产业合作社先后吸纳脱贫户60多户,带动农户600多户,为水南镇剩余劳动力提供了60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为农民增收超1500万元,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而水南腐竹不仅远销省内外,还荣登央视推出的美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既爱看戏又会创业的杨天义经过实践,找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好路子,走出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新路,推动了文化与产业的完美融合和良性循环,从而把水南农民剧团的发展推向鼎盛。
20多年来,水南农民剧团坚持自编自演,既有现代小戏、小品、歌舞,也有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采茶戏和具有教育意义的民间传统剧目。剧团一直用通俗易懂的艺术表现方式,向群众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水南农民剧团创作和编排剧目百余个,演出2000多场,培养了一大批像赖光任、赖光德、赖梅莲这样演技精湛的草根演员和民间乐队。
多年来,水南人唱戏一直把坚持自编自演作为一种追求。像《一家人》《家园梦》《抓典型》《县官下乡》《鹅缘》《绣红旗》《腐竹缘》《帮扶》《不要彩礼要幸福》《一斤腐竹》等都是剧团创作的优秀节目,而且大多数都来源于水南人民的生活当中。
《腐竹缘》和《帮扶》这两个剧目,就是杨天义他们在发展腐竹产业,并通过发展腐竹产业来帮助乡亲们脱贫的亲身经历中,产生了创作灵感而编排出来的。这是水南农民剧团在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中,汲取的精神力量,也是他们戏曲创作的源泉。
2016年,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水南农民剧团创作的小型采茶戏《腐竹缘》讲的是一对母女与一对父子因为腐竹产业萌生爱意,喜结良缘的故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水南农民剧团创作的《帮扶》《绣红旗》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戏曲频道播出。他们把“农民自己演戏,演农民自己的戏”这一理念发挥到极致。
今年六十多岁的赖梅莲从小就喜欢唱戏。她从水南山乡唱到了县里、市里、省里、华东六省一市,唱到了国家级舞台。2016年,她在“中华颂”第七届全国小品曲艺大展中荣获优秀舞美奖。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戏曲频道播出的《绣红旗》,就是赖梅莲自导自演的节目。她和陈云香、皮小凤、曾迎春、梁娟等同乡姐妹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演出《绣红旗》,向全国观众展示了水南人的戏曲才艺。
“水南人从骨子里就喜欢唱戏。《绣红旗》,是我对戏曲的热爱与浸入骨子里的红色基因相结合的产物。之后,我又编演了《十送红军》,今年还将排练《保卫黄河》。”赖梅莲说。
在新春佳节的喜庆气氛中,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水南镇农民剧院热闹非凡,成为村民欢聚一堂的文化盛会。在这里,来自各个乡村的观众齐聚一堂,观看一场场别具一格的文艺演出,感受浓厚的乡土气息。演出中的采茶戏、歌舞和小品等节目让在场的观众大呼过瘾,掌声此起彼伏。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水南农民剧团是当地一支受村民喜爱的民间艺术团队,剧团现有五十多名成员,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因为对戏剧的痴迷和热爱而走到了一起,努力将生活中的点滴情感化为舞台上的艺术呈现。团长杨天义自小便对戏剧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告诉人民网的记者,剧团坚持义务演出已经整整二十五年。
“下一个节目是《一斤腐竹》,快来看看!”杨天义一声令下,顿时引起了观众的阵阵欢呼。《一斤腐竹》是一出受当地百姓喜爱的采茶戏,以真实的故事为蓝本,讲述了农民企业家的创业成功以及如何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传奇经历。此外,剧中还积极响应移风易俗的号召,倡导嫁女时赠送致富技术的新风尚,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这出戏演得非常好,真的是接地气,让我明白了什么是以身作则,响应移风易俗。”看完演出的村民纷纷分享他们的观后感。春节期间,水南农民剧团接连在村民家门口和剧院演出,现场观众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杨天义指出,借着春节这个黄金时机,许多在外打工的人士回乡探亲,希望通过精彩的演出促进情感的交流与家庭的融洽。“我也是从外地过来的,看到农民们亲手演绎的节目,感觉特别亲切,绝对不虚此行。”
随着社交网络和快速传播的时代到来,传统文艺的魅力愈发显现。春节期间,剧团的演出不仅吸引了本村的村民,也愉悦了许多外来的游客。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水南农民剧团已经为村民们免费演出戏剧和放电影一千多场,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观众,极大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
在正月初九的演出中,剧团来到吉水县螺田镇,演员们激情四溢,台下的观众们几乎全神贯注,老人们们边听边点头,显得格外投入。“年纪大了,腿脚不太好,但戏台就搭在家门口,听着还是特别过瘾。”一位老者不禁感慨。
“希望剧团能常来我们村表演,能在家门口听到这些好戏,真是太开心了。”村民们纷纷表示,现场表演为他们的春节增添了不少新年的气氛。
通过二十五年来不懈的坚持,杨天义和他的团队用汗水与热爱培养了一颗颗文化的幼苗,极大地推动了乡村的文化复兴与传承。他们想把对戏剧的热爱与乡村的文化传递给每一个观众。“虽然我们没有闪耀的明星,但能看到乡亲们在戏剧中快乐的笑容,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未来,水南农民剧团还有沿续的计划:在提升剧目质量的同时,彩排更多的新节目,以更好地回馈乡亲、服务家庭。采访间,记者感受到了乡村文化积蓄的力量,戏剧扎根乡村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更是为新一代乡村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沃土。
总之,这场新春演出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文艺演出,而是对乡村文化复兴的一次有效探索与实践。它让人们在享受艺术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情感交流的重要性。正如杨天义所说,未来的道路将会更加宽广,乡村文化在新春的春风里,将更加茁壮成长。
站长:乡村生活网;联系电话:023-72261733 ;微信/手机:18996816733;邮箱:2386489682@qq.com;
办公地址:涪陵区松翠路23号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