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绣花功夫里的城市格调革命,佛山禅城让老建筑“逆生长”
2025-04-15 15:08:04 10
  • 收藏
  • 管理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赵晓晨 实习生庞卓咏、侯若琳 佛山报道

    穿过树荫环绕的垂虹公园小路,阳光透过香樟枝叶的缝隙,在红白相间的独栋小楼上投下斑驳光影。推开垂虹别院的玻璃门时,咖啡与清茶的香气交织,年轻人伴着咖啡香翻阅书册,二层无界艺术展厅正展出青年艺术家的实验性作品。这座曾在20世纪90年代变身婚纱摄影基地的建筑,历经产权流转与业态更迭,最终由金马文投改造为城市格调空间。

    这是佛山禅城城市更新的寻常一幕。当中国城市化率突破67%,城市发展已从增量扩张阶段进入存量优化阶段,核心区域土地开发趋近饱和,存量用地盘活愈发关键。高密度城区如何突围“保护与开发”的困局?

    上海愚园路通过微更新保留历史文脉,广州永庆坊以社区活力复兴老街区,武汉东湖绿心以生态理念扮靓城市特色。而在工业大市佛山,禅城则以“格调提升”为核心,走出了一条从存量优化到文化再生的创新之路,让老建筑“逆龄生长”。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调研发现,禅城的城市更新实践既带有全国城市更新的共性智慧,又有着鲜明特色,打破部门壁垒梳理闲置资源库,首创“公益主导+适度经营”机制培育主理人生态,更凭借对人文经济的长远眼光,以美学导向重塑城市竞争力。这种“制度松绑+文化赋能+美学渗透”的组合拳,正为土地资源紧约束下的城市更新提供新解法。

    (坐落于垂虹公园内的垂虹别院。赵晓晨摄)

    政策创新与资源整合双轮驱动

    在全国范围内,许多城市中心城区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保护与开发”“传统和现代” 的矛盾困境。禅城也处于典型的老城更新语境下,一直是佛山经济密度最高、要素资源最集聚的区域,现存大量明清古建群落、工业园区及混合型城中村空间。

    面对土地开发强度高的硬约束,禅城的空间更新需同步解决历史文脉延续、产业动能转换、人居环境提质三重命题。这种多维度的诉求,决定了城市格调提升并非简单的环境整治,而是一次系统重构。

    从全国来看,城市更新模式随着发展阶段和政策导向不断演变,逐渐从粗放式开发转向精细化治理,也形成了差异化实践路径。

    比如以浙江嘉兴、湖州南浔古镇等地为代表的总师统筹模式,总师团队负责统筹规划、建设、运营全链条,破解跨部门协调难题;以武汉为代表的生态优先模式,通过推进生态绿心和国家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扮靓城市特色街角,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北京首钢园、上海杨浦滨江将工业遗产转型为科创文旅综合体,探索出工业遗存保护与再利用模式。

    在多种实践路径中,佛山禅城是文化赋能模式的代表,通过“文化+商业+旅游”“文化+产业”等方式,将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城市更新,同时通过政策创新和资源整合,构建了从制度突破到全链条更新的完整路径。

    午后三点,在文华公园内的“尚书·文华”新型阅读空间,带着孩子的李女士刷市民卡借走绘本,转身在咖啡区点了杯拿铁。这是禅城区首个“政府载体+社会运营”公共文化设施项目社会化运营试点,由佛山市尚书阁文化有限公司运营,约四成的空间被用作公共图书区,与禅城区图书馆共建通借通还自助系统,同时常态化开展亲子公益、户外观影等活动,使昔日的闲置公房蜕变为文化惠民新地标。

    “尚书·文华”新型阅读空间之所以能诞生,得益于禅城在广东省内首创以配建公共用房改造文化空间的运营模式,探索出“公益主导+适度经营”机制,通过免租、低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闲置国资物业的改造,既守住文化调性,又确保运营可持续。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平衡公共价值与商业活力。“这种‘馆店共建’模式将公共图书馆与实体书店有机结合,在佛山较为少见。周边居民普遍反馈良好,认为空间利用高效且富有创意。”尚书阁相关负责人介绍。

    类似的案例还有垂虹别院。“我们仅拆除隔墙立柱,新增三扇采光窗,改造不多但能实现空间焕活。”垂虹别院运营相关负责人吴曦告诉记者,周末午后,这里能迎来上百位客人,形成“饮品+文创周边"的复合型营收模式,“早上常有爷爷奶奶来喝杯茶。我们店不光有年轻人爱的咖啡,还特意保留了传统状元茶,就是想让街坊四邻更有亲切感。”

    (垂虹别院内出售的岭南特色文创周边。赵晓晨摄)

    禅城的制度创新不仅体现在单体项目的改造上,更通过梳理全区资源库,让住建局、交通局、自然资源局等多部门协同推进城市更新,加速了城市格调的提升。2024年,禅城梳理了全区公有闲置物业、村集体闲置物业两千余处,面积超一百万平方米,有效完善了物业资源库。格调项目在街巷间生根发芽,使城市空间利用更加多元和高效。

    数据显示,自去年10月以来,禅城完成格调项目103个,开展无界艺术项目101个,30万平米闲置空间被重新激活。在旧与新之间,文化在居民生活中流动,熟悉的街角生长出新风景。

    让城市美学“全域生长”

    政策创新的背后,是禅城对人文经济和城市美学的远见。

    在禅城,岭南非遗不再是被玻璃罩住的展品。任围片区老宅蜕变为“孤独植物”艺术空间,黎冲村长出状元酒馆、状元茶馆,连美陶湾的旧厂房都在变身未来派艺术中心。变化的不只是物理空间,更是让“城市更新”化作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

    禅城选择让主理人成为空间更新的主角。政府设立“主理人之家”,提供政策保障、服务团队和物业资源库,吸引主理人团队参与禅城城市格调共创,使城市空间利用更加多元和高效。

    城市美学的变革在细微处发生。离先行书店不到50米,一栋老旧建筑换了模样。外墙的石米砖改为年轻的奶油色纹理,铝合金窗被大尺寸高透光立面玻璃替代,内部则被改造成融合咖啡、展览与办公的复合空间。这个名为Base21的项目,如今成为年轻人青睐的打卡地,而三年前它还是开发商眼中的“低效用地”。

    (Base21项目入驻率超80%。赵晓晨摄)

    知名城市规划学家简·雅各布斯曾提出“街道眼”理论,城市街道在交通功能以外还有多重功能,街道是城市中最主要的公共活动的场所,也是城市中最富有生命力的“器官”。Base21保留老地砖却刷新外墙色彩,让“年代感”与“ins风”奇妙共存;垂虹别院用三扇落地窗拓展采光,老建筑的呼吸顿时轻盈。这些设计契合了“街道眼”理论,当空间足够开放,市井生活自然成为最好的景观。

    如果说在“禅城焕新”刚启动的2024年,政府主要扮演资源整理的角色,系统梳理存量空间,鼓励主理人自主改造小微空间,激活街巷毛细血管。而进入2025年,禅城的策略明显转向精准发力:聚焦特色街巷,将分散的改造点位串联成有机体系,在保留历史基底的同时通过“艺术即生产力”的逻辑,把旧厂区等存量空间转化为兼具文化质感与商业活力的地标。

    “我们将内部功能格局按商业化使用逻辑重构,而且明确项目招商定位,采用连锁品牌与主理人品牌各占50%的组合,要求90%的店铺以零售或强体验形式经营。”祖庙文投Base21招商负责人说,这种模式既保留了文化调性,又提升了商业活力。

    在禅城,城市格调提升并非豪赌式的空间重构,而是让每块砖石成为文化叙事的载体。正如“尚书·文华”那面流动的书墙,当市民不断借走旧书、填补新册,一座城市的文化生命力便在其中悄然绵延。



    上一页:第五届消博会|外企持续参展消博会彰显中国市场强大吸引力 下一页:碳中和周报(第181期)丨农业强国规划出台:加快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两部委发文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