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AI浪潮下的艺术突围战:对话《名人百科数据库》执行主编刘鑫炜
2025-05-12 15:18:52 51
  • 收藏
  • 管理

    当AI生成的画作在国际赛事中摘冠,当算法推荐主导艺术传播路径,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艺术生态。我们独家专访深耕艺术推广领域的刘鑫炜主编,探讨当代艺术家在智能时代的生存法则。

    图为《名人百科数据库》执行主编刘鑫炜

    技术重构创作生态:效率提升与同质化危机并存

    面对"AI是否正在扼杀艺术创造力"的争议,刘主编展示了双重观察:在某短视频平台,AI国画生成器的日均使用量突破200万次,但用户作品呈现惊人的趋同性;而在中央美院毕业展中,23%的作品已融合AI技术,其中获奖作品《机械敦煌》通过算法复原了79种失传的矿物颜料配方。

    "技术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刘主编以雕塑家陈伟的创作为例:借助3D建模技术,其团队将传统需要3个月的手工泥稿压缩至72小时完成,但最终呈现的青铜铸造环节仍坚持古法失蜡工艺,在效率与匠心中找到平衡点。

    构建艺术人格三重门:从流量囚徒到价值引领者

    针对艺术家人格塑造的困局,刘主编提出破局方法论:

    1. 创作可视化:油画家林陌在抖音记录的《一幅画的诞生》系列,通过特写镜头展现刮刀与画布摩擦产生的"颜料雪崩",单条视频带动工作室客单价提升47%;

    2. 技艺符号化:苏州缂丝传承人吴文康将织机搬进直播间,观众打赏的虚拟礼物可兑换不同颜色的丝线,实现"数字参与式非遗传承";

    3. 体验多维化:798艺术区正在测试的AR展览《水墨重生》,观众用手机扫描空白画框即可触发艺术家预设的动态山水意境。

    对抗算法暴政:建立艺术价值的"离线堡垒"

    在算法主导的流量战场,刘主编强调"反包围战略"的重要性。景德镇陶瓷艺术家联盟的实践颇具启发:他们通过会员制社群收集用户故事,将1001个爱情叙事烧制成青花纹样,线下展览首日即达成230万元销售额。这种"故事驱动创作"的模式,创造了算法无法量化的情感价值。

    "当某平台用'完播率'指标压迫创作者时,上海双年展的《算法反抗宣言》装置给出了回应。"刘主编介绍道,该作品要求观众现场完成指定动作才能解锁数字内容,用物理交互对抗虚拟霸权。

    未来艺术家生存指南:在机器的缝隙播种人性

    面对五年后的艺术图景,刘主编给出预见性建议:艺术家需成为"跨维度的文化翻译者"。正如徐冰《地书》用表情符号重构语言体系,新一代创作者应掌握"技术转译"能力——将甲骨文笔意融入动态视觉设计,用脑电波装置呈现《庄子》的逍遥游意象,在数字洪流中锚定文化基因。

    采访结束时,刘主编展示了一幅特殊画作:AI生成的像素矩阵中,隐约可见手工点彩形成的《千里江山图》轮廓。"这才是智能时代艺术的终极形态,"他轻叩画框,"当算法遇见灵魂,冰冷的代码才会长出温度。"(刘灵韬)




    上一页:“榆台两岸情 诗韵颂中华”云诗会线上征稿启事 下一页:北京收藏家协会古玉文化研究会有关人员南下学习交流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