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是新时代党中央赋予重庆的历史使命。如何走出符合重庆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1月13日,重庆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召开首场专题记者会,6名来自不同行业界别的市政协委员聚焦这一热点话题踊跃建言。
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
重庆市政协委员、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范立新表示,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协调作为内生特点、把绿色作为普遍形态、把开放作为必由之路、把共享作为根本目的,走出符合重庆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
范立新透露,重庆正在着力营造创新之城的生态系统,根据规划,到202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研发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民营创新型企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2%;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实现双倍增;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处于中西部前列。
在谈到如何以科创金融赋能促进技术进步,助推建设科创新重庆时,重庆市政协委员,民革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市金融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洪铭表示,一是创建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加快集聚科创金融资源,在金融科技、绿色金融、普惠金融、金融监管等领域加快技术迭代,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二是以金融科技促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重庆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在科技创新领域使用应用。三是以科创金融推进产业创新,加速创新要素、资源、政策向企业汇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西部(重庆)科学城“科产城”融合发展
“提质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被明确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未来五年,西部科学城将着力写好‘科产城’三篇文章,加速打造成‘科学之城、创新高地’。”重庆市政协委员,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彭世权表示,西部(重庆)科学城将以100平方公里的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金凤)建设为牵引,围绕智能科技、生命科技和低碳科技等重点领域,布局一流科技创新资源。推进科学城与大学城深度融合,引导高校科研设备、科研机构、科研团队向科学城集聚。
同时,适度超前开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建设,争取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落地,加快超瞬态实验装置等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速打造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渝粤病理科学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引导支持金凤实验室、重庆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暨院士工作站等建成项目集聚高层次团队、产出高质量成果。
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生成效能方面,西部(重庆)科学城将发挥中国电科芯片技术研究院、联合微电子中心等龙头骨干企业创新引领作用,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研发机构等,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加速建设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备构建高质量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态体系的基础,重庆可借此机遇打造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重庆市政协委员、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许林表示,产业链层面,目前川渝有汽车整车企业45家,各级配套商达到1600多家,年产值超7000亿元。重庆整车优势明显,四川在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方面具有行业领先性优势,同时两地拥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丰富的智力和科技资源,产学研用基础雄厚。
许林建议,可以以川渝两地联合编制印发的《共建世界级先进汽车产业集群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加快构建川渝一体化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查漏补缺、外引内培,强化两地创新链及产业链、价值链、政策链的联动,抢抓时间窗口和空间窗口。
“两江新区将抢抓智能网联化、新能源化催生的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换道超车战略机遇,为重庆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提供关键性支撑。”重庆市政协委员,两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洁表示,作为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到2025年,两江新区力争打造3家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民族品牌,智能网联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100万辆,形成全国主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整车集聚高地。
李洁表示,未来五年,两江新区将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上继续发力。在重点任务方面,实施整车龙头引领、供应链体系升级、创新策源提能、应用体验提升等六大行动,打造六个全国领先,形成涵盖全链条的现代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
重庆市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重庆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张炎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做强做优。持续巩固全球最大笔电、国内重要手机制造基地地位,提升产业自主可控度,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翻番;二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创新能力建设;三是成渝携手打造产业发展生态体系。
站长:乡村生活网;联系电话:023-72261733 ;微信/手机:18996816733;邮箱:2386489682@qq.com;
办公地址:涪陵区松翠路23号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