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乡村资讯 -> 乡村经济

    浙江:智慧医疗兼顾“快”与“柔”

    乡村经济

    2024-06-24 19:53:01

    64 0

    洪恒飞 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面对有人突发倒地、心脏骤停的情况,在拨打120后,除了等待救护车到来,是否能尽可能地参与施救?

    点开短信链接,生成视频通话——在浙江杭州,通过一套视频急救报警系统,非专业人士可接受杭州市急救中心调度员的远程指导,争分夺秒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直至专业医疗团队接手。

    近日,杭州市急救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张军根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依照“互联网﹢急救”思维,中心于2023年2月建立了这套视频急救报警系统。2023年,中心对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达到21.3%,为中心历史新高,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达到发达国家院前心肺复苏水平。

    记者从浙江省卫健委获悉,依托信息产业和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先发优势,浙江从2018年实施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到上线“浙医互认”“浙里急救”“浙里护理”等数字化改革应用,坚持智慧先行,提高服务效率,改善医疗服务工作不断迭代升级。

    杭州市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就视频急救报警系统应用进行情景模拟。洪恒飞 摄

    应对急需 提升响应速度

    走进杭州市急救中心调度大厅,记者看到,多位调度员有条不紊地处理来电。通过数字大屏,可进入“院前数智急救一体化驾驶舱”,实时掌握杭州急救车辆、报警人、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分布等信息。

    “第一目击者对心脏骤停患者往往不敢救、不会救。”张军根说,通常语音医学指导存在局限性,而视频建立的医学指导更加高效。调度员还可通过视频指导目击者分工协作,就近寻找AED,对患者进行除颤。

    “在急救工作中,时间就是生命。”浙江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汇集全省院前急救数据,统筹配置救护车辆、机构等资源,打造了“浙里急救”应用。

    据浙江省卫健委统计,自2021年8月该应用上线至今,浙江省范围内120受理时间平均缩短30秒,急救反应时间平均缩短2分钟,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提升1.5%,患者定位准确率提升30%,为更多患者赢得宝贵的“急救黄金时间”。

    除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也是数字技术应用的重要场景。

    浙江省人民医院医务部副主任周育成介绍,2021年底,医院主导开发eCART院内急救一键呼叫软件,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改变院内急救呼叫需逐一通知的方式,将急救队成员接到急救任务的平均耗时从3分钟降至15秒。

    据了解,该软件投用以来,处置的140起急救事件中,有116起生命体征转平稳后转送重症医学科继续治疗。在81起呼吸心脏骤停事件中,64起复苏成功。该院围手术期死亡率同比下降36.51%。

    杭州市急救中心调度员向急救报警人员发送的包含视频调度链接和急救指导链接的短信 洪恒飞 摄

    掌上链接 推进精细服务

    数周前,杭州临平的位哺乳期母亲因需要处理婴儿黄疸,通过手机下单,请医护人员上门护理指导。

    连接二者的,是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创建,2022年3月上线的“互联网+妇幼护理”创新平台。该平台基于循证和患者需求,初步设立16个服务项目,制定技能培训、知情说明、质检评估等工作标准,逐步汇聚来自浙大妇院和杭州各社区医院的300多名护士。

    该院护理部副主任李雅岑说,随着越来越多高危妊娠得以分娩,早产儿出生率逐年递增、母体围产期并发症和合并症风险增加,母婴人群出院后在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存在庞大的刚性需求。

    截至今年5月底,该平台已向杭州、绍兴、嘉兴、湖州等地派出医护人员8000人次,节省家庭医疗开支130余万元,且未发生护理投诉等护理不良事件和护士人身安全问题。

    李雅岑介绍,2年多来,该院产妇出院后因乳腺问题就诊率由32.0%下降至8.90%。

    在浙江,针对群众多样化、差异化、优质化的护理服务需求,“线上点单、线下服务”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也有多种“打开方式”。比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开发“宝护者”小程序,一站式解决儿童发热居家守护问题。

    截至目前,浙江省共有589家医疗机构和5万余名护理人员备案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实现省内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月均服务超1.3万人次。

    浙江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浙江要坚持“智慧医疗”贯穿于院前、院中、院后服务全流程,用“机器跑”“数据跑”“网上跑”代替患者跑,打造全程一体、协同高效、连续闭环的诊疗服务新模式。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