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6 19:17:23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公布2024年三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9万亿元;资产质量方面,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6%,环比二季度持平,较一季度下降0.03个百分点,资产质量保持稳健。在效益性指标方面,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非利息收入占比也有所下降。
不良贷款率为1.56%
从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风险抵补能力来看,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4万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371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6%,与上季度末基本持平。
同时,今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9万亿元,同比增长0.5%。截至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7.1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30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09.48%,较上季度末上升0.16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27%,较上季度末基本持平。
数据显示,银行业和保险业金融服务持续加强。2024年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79.8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2.6万亿元,同比增长14.7%。
2024年前三季度,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79万亿元,同比增长7.2%;赔款与给付支出1.73万亿元,同比增长23.8%;新增保单件数784亿件,同比增长46%。
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方面,202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7.1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30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09.48%,较上季末上升0.16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5.62%,较上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
保险业偿付能力方面,2024年三季度末,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7.4%,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5.1%。
金融监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日前出席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召开的第七次会员大会时强调,保险业要把握正确发展理念,树立大保险观,找准机构定位,坚持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不断优化保险供给。要切实转变发展模式,加快由追求速度和规模向以价值和效益为中心转变,坚持守正创新,提升专业化经营管理能力,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推动服务向基层延伸、产品向细分领域拓展。要坚决守住风险底线,妥善应对利差损风险,深入实施“报行合一”,强化资产负债统筹联动,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净息差环比下降
净息差是反映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关键指标之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53%,较今年二季度下降0.01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三季度净息差分别为1.45%、1.63%、1.43%、4.13%、1.72%、1.44%。
其中,除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与上季度持平外,今年以来,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外资银行的净息差均呈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也持续下降,进一步拖累了银行营收增长。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从二季度的24.31%进一步下降至22.95%。
今年以来,7月份和10月份公布的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均累计下降0.35个百分点,促进降低实际贷款利率水平。商业银行为应对资产端利率下行,加强负债成本管理以稳定净息差。多家上市银行也在近期的2024年三季度业绩说明会及投资者关系活动中对净息差改善措施这一投资者颇为关心的话题进行回应。
“当前商业银行净息差已经处于历史低位。必须充分认识到,净利息收入仍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应采取更多措施将银行净息差维持在合理水平。”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同时,中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肖斐斐表示,整体而言,受LPR下调、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影响,三季度资产端收益率仍存下行压力,但前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节约效果逐步释放,助力息差基本保持平稳。展望未来,由于存量按揭贷款利率调整,存款挂牌利率下降的作用仍在延续,预计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息差仍有下行压力,2025年底行业息差或将回落至1.4%—1.45%附近。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