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 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事业发展的生命线。
4月23日,生态环境部召开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核电安全监管司司长侯英东在发布会上表示,截至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已颁发运行许可证的核电机组58台,颁发建造许可证的核电机组31台,核准待建机组13台,机组总数达102台,装机容量为1.13亿千瓦,规模居于全球第一。我国大陆地区核电机组已安全运行600多堆年,一直保持良好安全业绩。根据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最新的全球核电机组业绩指标数据统计,我国大陆地区核电机组指标82.18%达到优秀值(前1/10),84.79%达到先进值(前1/4),92.07%达到中值(前1/2),继续保持全球领先水平。在建机组建造质量整体受控。
(图源:生态环境部官方微博)
良好的安全业绩离不开有效的监管。目前我国的核电装机容量为1.13亿千瓦,规模居于全球第一。而随着核电规模的持续扩大,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任务也更加艰巨。生态环境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司长李治国介绍,我国专门的核安全监管机构成立于1984年,从上个世纪80年代对标国际起步,进入到新时代以后实现跨越提升,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核安全监管模式。
“为适应核事业的发展,我们监管队伍的规模也在持续扩大。2022年中央编办批准我们六个监督站增加了102个编制,一线的监督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目前我们机关三个司有77个编制,6个监督站有433个编制,我们部直属的核安全中心也有500多个专业的技术人员。”李治国表示。
李治国介绍,在安全培训方面,构建了科学的培训体系,分级分类加强人员培训。生态环境部每年有上百期的专业培训,超3000多人次参加。组织辐射监测专业领域的“大比武”,开展专业人才的技能竞赛,以赛促学。另外,还打造学习型监管机构,完善监管经验管理机制,严格岗位考核,培养“行家里手”,着力打造堪当大任的监管队伍。
李治国表示,40多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监管人员克服任务重、离家远等困难,加班加点,辛勤奉献,以“包打听”“跑断腿”“婆婆嘴”的态度守护核安全,努力做好无愧的“守夜人”。
在加强监管队伍力量建设的同时,生态环境部也注重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李治国介绍,包括利用“智慧工地”“智慧车间”这样的管理系统和数据平台,研究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的手段,通过科技赋能安全监管。
未来该如何进一步保障核电安全?李治国表示,面对核电规模化发展的新要求,将不断强化技术硬支撑和队伍软实力,夯实人才基础,坚决完成“保障上百台机组近百年安全运行”和“确保核电建设规模化高峰期建造质量”的历史使命。同时,将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加强核安全监管的力量,更好适应我国核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站长:乡村生活网;联系电话:023-72261733 ;微信/手机:18996816733;邮箱:2386489682@qq.com;
办公地址:涪陵区松翠路23号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