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深度 | 比尔·盖茨2000亿美元将"提速捐赠" 从财富流向看慈善新走向
2025-05-14 20:27:43 27
  • 收藏
  • 管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郭聪聪 北京报道

    “慈善是有害的,除非它能帮助受助者不再依赖它”(Charity is injurious unless it helps the recipient to become independent of it.)“慈善大王”洛克菲勒的这句经典名言深刻揭示了现代慈善事业的核心理念:真正的慈善不应止步于短期救济,而应着眼于受助者的长期发展能力。

    近期,全球慈善领域接连迎来消息:5月8日,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宣布将通过基金会投入2000亿美元,在未来20年内加速推进全球健康与减贫事业;短短四天后,中国宁德时代副董事长李平夫妇向复旦大学捐赠价值约10亿元的股票。这两起跨越东西方的慈善捐赠,展现出了当代慈善事业的全球化特征,也从财富流向中,折射出了全球精英阶层对财富价值观的新转变——从财富积累转向更具意义的社会价值创造。

    这些捐赠直指全球最迫切的健康、教育和减贫议题。盖茨的2000亿美元承诺创下了个人慈善捐赠的新纪录,其倡导的“提速捐赠”创新模式,更将对未来慈善理念产生深远影响;而中国企业家在教育领域的大手笔投入,则体现了本土慈善事业发展的新高度。这些财富的流向,也映照出了时代最急需解决的深层社会问题。

    2000亿美元"提速捐赠"变革

    2025年5月8日,在盖茨基金会成立25周年这一特殊时刻,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个人博客宣布的一则震惊世界消息:未来20年,他将捐赠2000亿美元用于公益事业,以加速实现全球健康与减贫目标。

    这一承诺的捐赠数额堪称天文数字。据盖茨基金会介绍,截至目前,比尔・盖茨的个人净资产约为 1080 亿美元,而他承诺在未来 20 年捐赠 2000 亿美元,这意味着承诺的捐赠额几乎是他现有个人财富的两倍。其中的差额部分需由他的个人财富逐步补充,按此计算,在接下来的 20 年里,他每年至少要捐出 46 亿美元。

    图片来源:Gates Notes

    同时,为配合这一转变,盖茨基金会理事会已正式批准新的时间表,基金会将在2045年12月31日正式结束运营。此前章程规定,基金会将在盖茨去世后20年关闭。正如盖茨在博客中所言:"当前世界有太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不应再保留本可用于帮助他人的资源。"这句话道出了"提速捐赠"理念的核心——与其让财富长期沉淀在基金会中,不如让它尽快发挥作用。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大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在接受 21 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这一(盖茨的"提速捐赠")行为的意义是很深远的。

    她进一步表示,“盖茨本次的决定让人感受到他其实变得更加急迫,希望在当下积累的财富能够尽快地回馈至社会,以尽快地去解决急迫的社会问题,此前传统的长期运作模式可能无法满足当下的需求。”

    对于善款的投向,盖茨聚焦到在了全球健康与减贫上。他表示未来20年,盖茨基金会的资助将围绕如下三个目标展开:没有母亲、儿童或婴儿死于可预防的疾病;下一代在一个没有致命传染病的世界里长大;数亿人摆脱贫困,越来越多的国家走上繁荣发展的道路。

    金锦萍分析道:"长期以来,盖茨关注在与生命、健康有关的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这次在有生之年就完成捐赠的决定是他不再追求自己流芳百世的身份,而是更多的去关注财富的价值。即便今后的世界没有了盖茨基金会,但这笔财富以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实用性去解决社会问题。"

    现代慈善事业的百年演进

    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慈善事业已走过百年历程,中国公益启蒙者就资中筠女士就在《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一书中提到,美国慈善事业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给予的自由”已经发展成熟为一大部类,有余钱就捐给基金会已经成为富豪一种自发的习惯。

    整体来看,美国的现代慈善事业围绕着以基金会为代表的慈善组织展开,经历了几个重要发展阶段。20 世纪初,洛克菲勒、卡内基等工业巨头开创了现代慈善基金会模式,建立了卡内基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等具有深远影响的慈善机构。这些先驱者不仅捐赠巨额财富,还创立了系统化、专业化的慈善运作模式。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新贵的崛起,美国慈善捐赠规模持续扩大。

    盖茨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2010年,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联合发起"The Giving Pledge"(捐赠誓言)项目,倡议全球超级富豪承诺将一半以上财富用于慈善事业。官网显示,已有来自30个国家的240多名世界上最富有的慈善家加入了这一倡议,其中就包括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的前妻麦肯齐·斯科特。斯科特近年来积极践行承诺,已经以高效、低调的方式向各类非营利组织捐赠了数十亿美元。

    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杨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市场和政府之外,慈善为社会提供了第三种资源配置方式。随着越来越多的富豪主动将巨额财富投入公益慈善,这实质上成为社会财富再分配的重要补充。

    他分析认为,这种方式是“自下而上”的财富流动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不平等,优化资源配置。在国外,洛克菲勒家族、比尔·盖茨等曾通过设立基金会或大规模捐赠,推动了教育、医疗、科学等公共领域的发展。同时,慈善捐赠还能能够突破政府与市场的局限性,就如本次盖茨基金会的捐赠聚焦于公共健康、减贫等领域,这些往往是传统市场机制难以有效解决的社会问题,而慈善资金的介入提供了第三条解决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将巨额财富投入慈善不仅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更对传统的家族财富传承模式带来深远的影响。

    杨祥强调,这种慈善主导的财富规划模式能够有效避免“富不过三代”的家族困境。通过限制子女继承财富比例,激励下一代依靠自身能力获得成功,而非成为依赖家族财富的“信托宝宝”。同时,慈善行为也让家族成员积极参与到慈善事业中,能促使新一代摆脱“惯性继承”,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在具体操作层面,杨祥特别提到股权慈善信托的创新价值。他表示,股权慈善信托是推动企业治理的重要工具,通过将家族企业装入慈善信托或慈善基金会,能够让企业更加职业化、规范化,有助于激发企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从盖茨到中国企业家:全球慈善新浪潮重塑财富价值观

    正如盖茨所言:"人们不会因我死时富有而记住我",这一理念正逐渐获得慈善人士的广泛认同。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国慈善事业也在政策支持和社会需求的双重推动下,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政策的引导下,中国企业家和富豪的慈善捐赠呈现明显增长态势。根据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慈善捐赠报告(2024)》,2023年中国企业捐赠总额达1156.59亿元,占全国捐赠总量的76.58%,较之往年呈现增长态势。其中信息业、制造业是捐赠的核心来源行业,上市公司中的民营企业依旧是捐赠主力。值得注意的是,个人捐赠占比达22.42%,但报告指出这一数字可能被系统性低估,因为许多企业家以个人名义进行的捐赠并未完全纳入统计。

    在捐赠领域中,主要聚焦教育、医疗和乡村振兴这三大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

    教育领域的捐赠尤为突出,“高校捐赠热” 成为一大亮点。从韦尔股份创始人虞仁荣对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累计53亿元的捐赠,到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通过河仁慈善基金会出资2亿股股票(约合100亿元)发起举办福耀科技大学,再到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宁德时代副董事长李平向高校捐赠数十亿元,无不体现了慈善人士对于教育慈善的关注。

    金锦萍认为,企业家关注教育捐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重视未来世界对人才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希望实践理想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教育对于解决社会问题意义重大,它不仅能改变个体命运,还能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和推动科技发展。

    医疗与扶贫领域同样表现活跃。曹德旺通过河仁慈善基金会累计捐赠超260亿元,长期致力于教育扶贫和医疗救助。科技企业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如小米公益基金会捐赠1亿元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培养。

    与欧美慈善基金会的运营模式不同,中国慈善更倾向于 “项目制” 捐赠,即针对特定领域(如高校、灾区)进行大额资金支持。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效率高、见效快,能在短时间内集中资源解决特定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其长期可持续性仍有提升空间。

    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2024年)正式实施,配套政策如《慈善组织认定办法》《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相继出台,各地慈善法规也在加速制定,中国慈善法治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为慈善组织和大额捐赠提供了更清晰的规范。

    金锦萍指出,新修订的慈善法填补了法律漏洞的同时,也回应了现实需求,特别是增设"应急慈善"专章、规范涉外慈善和慈善信托等创新举措。她强调,法律文本的完善只是起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实施过程中如何将条文转化为有效的社会治理实践。当前慈善领域面临公信力危机、过度量化导向等突出问题,亟需推动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重点提升组织治理水平。

    在全球挑战日益复杂的今天,慈善不仅是金钱的捐赠,更是人类对更公平、更可持续未来的共同追求。

    金锦萍指出,慈善是与人类文明历史相伴相随的,是人性中美好因素的折射,亦是人类社会文明和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现代社会,诸多社会问题具有 “全球性” 特质,公共外交中的国与国援助可能受政治立场影响,但慈善追求的是 “最大公约数”,它基于人类救助同类的本能,是人类文明的根基所在。

    可以看到,全球慈善新浪潮正在重塑财富价值观。无论是盖茨的2000亿美元,还是中国企业家的大额捐赠,都在证明一点:真正的财富,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改变多少人的生活。



    上一页:消费参考丨鲜奶市场价格战加剧:大量品牌“买一赠一” 下一页:科技金融再迎重磅政策:七部门联合发文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全部评论(0)